“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君不語念完道德經的最后一章,沒有任何的不舒適的地方,也沒有那么的難以啟齒,他早就已經把道德經被背的滾瓜爛熟。
不過道德經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道經的部分,而第二部分則是德經的部分,合在一起便是道德經。
顧名思義,道經更多的是對道的闡述、感悟,而德則是教你如何去做一個有德的人。
可見,能夠被天地鎖認可,那么就需要掌握道,還需要有德。
而上天會降下功德,功德可以庇護周圍,或許這就是道德經為什么有德經,而不單純是道經那么的簡單。
大儒那一邊有著詩書禮易樂,更是有著德智體美勞,德也是放在了第一位,故而還是因為德,所以才能夠溝通天地間的規則。
道德經和大儒之間的共同之處,就是德吧!而道更加的能用于溝通天地,而大儒的詩書禮易樂則是教化世人,為天地所做事。
本質還是離不開德!
這也是為什么天道就算是知道很多的秘密,都不能夠隨隨便便的就透露出去,而且在君不語投訴之后,會得到重視的原因。
說白了天道只是規則所產生,相當于是一個代理,本身也不能夠違背天地間的規則,或許天道也想要掙脫,但是一切都在天地之間,又如何的能夠掙脫呢?
想清楚、弄明白,君不語的修煉速度是更加的迅速,而這一條道路,也將會是一種創新,這是道儒之路。
為什么道在前面?很簡單,為什么道德經要把道放在前面?那就是沒有了這一片天地,哪里還有人的存在?
對天地要保持敬畏之心,而在這一個修士的世界,更加注重的就是天地之間的感慨,還有自己道心所向,這些不都是道嗎?
修仙者?所求的不就是道嗎?雖然有著拍馬屁的嫌疑,但是把道字放在前面沒有問題,要是都不能夠溝通天地,又何來下文呢?
而且儒還曾經向道請教、求學,師生之間,師不是應該在前面嗎?
最重要的是,這一條道路是君不語現在想出來的,不知道以前有沒有人這么嘗試過,但是現在自己想出來的,想要怎樣命名就怎樣命名。
這一修煉,三天的時間再次的過去了,君不語睜開了眼眸,他發現自己任何的境界,但是一拳轟擊出去,卻有著相當于靈將境界的力量。
“難道還真的是用來煉體的?”君不語不假思索著,慢慢的又嘗試著引動四周圍的靈氣,“大河之水天上來。”
一聲落下,靈氣化水,憑空而生,就像是使用了水屬性的功法一樣,突然的出現。
沒有依靠系統制造幻象,也沒有任何的作假的地方,君不語知道,這真的是大儒的手段,不,這是道儒的手段,自己所開創的道路,為道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