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繼續在工匠的道路上狂奔
張湯家的漂亮食盒每隔五天就會到來一次……
云瑯依舊讓丑庸將食盒裝滿,讓張湯的護衛提走……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征兆,張湯沒有忘記云瑯,也就代表著廷尉衙門沒有忘記云瑯。
廷尉府是帝國的眼睛,也是皇帝的爪牙,他們如同站在高處的兀鷲,冷冷的看著諾大的漢帝國。
張湯不斷地用自家的食盒警告云瑯,萬萬不可行差踏錯!
想要獲得別人的信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要融入一個族群,更需要耐心與毅力。
李敢掄著大錘,不斷地敲擊在暗紅色的鐵條上,每一次敲擊,都會綻出大蓬的火花。
他的力氣真的很大。
旁邊的水桶里浸著十余枝鐵羽箭,每一枝都散發著幽幽的寒光。
這種羽箭足足有七八兩重,是專門供五擔弓使用的,只有強大的初速度才能給這樣的一支箭附加恐怖的殺傷力。
這是云瑯建議由李敢來完成,這樣沉重的羽箭,李敢還用不了,他準備當做父親的壽禮獻給父親。
雁門關一戰,李廣也出動了,只可惜他什么都沒有撈著,身為衛青的后衛,他走過的路是一片血路,清理衛青取走頭顱的匈奴尸體,是他做過與戰爭唯一有關的事情。
皇帝賞賜了衛青,李廣什么都沒有得到,他麾下的戰士,同樣一無所獲。
李敢希望這一袋鐵羽箭能夠給父親一點小小的安慰。
云瑯很忙,他忙著謄抄《百工譜》,這東西是李廣家的一部藏書,李敢這人不愿意欠別人的,所以,特意跑回家一趟,背來了《百工譜》讓云瑯看。
這時代的書籍,只要是稍微珍貴一點的,都是孤品,云瑯決定謄抄一部留在家里,等自己徹底的安全了,安穩了,再試著把紙張做出來,把這些書籍全部刊印成書。
孤品,善本,實在是太容易流失了。
謄抄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一部書謄抄完畢之后,他對這本書的內容也就知道的差不多了。
很好的一本書,這上面記載了很多關于城池營造方面的工藝,剩下的就是馬車制造。
不看不知道,看了之后云瑯才發現,大漢人對于如何營造一座城池知之甚詳。
云樓,箭樓,垛口,藏兵洞,甕城,內城,城郭,守城器具的安放,布置,守城人員的安排,突擊兵力配置,如何預防敵人有秩序的進攻,上面都有詳細的解說。
至于馬車制造,在這個時代它的制造工藝不亞于后世汽車制造。
大漢馬車的種類復雜、名目繁多,如皇帝乘坐的玉輅,皇太子與諸侯王乘坐的王青蓋車、“金鉦車”。
行獵用的“獵車”、喪葬用的“辒辌車”、載猛獸或犯人的“檻車”等等。
類型繁多,種類各異。
貴者乘車,賤者徒行,這是大漢人顯示身份的一個分界嶺。
所以出門乘車與否彰顯著人們的身份與地位。而乘哪種車,有多少騎吏和導從車,又表明了乘車者的官位大小。
在大漢,不同等級的官吏都有相應的“座駕”。
這些車雖然名稱各異,但外形基本相似,有差別的只是構件的質地、車飾的圖案、車蓋的大小和用料、馬的數量等。
另外,除大小貴族和官吏本人乘坐的主車外,還規定了導從車和騎吏的數量。如三百擔以上的官吏,前有三輛導車,后有兩輛從車;三公以下至二千擔,騎吏四人。
像云瑯這種一千擔的官員,在勛貴面前,連乘坐牛車的資格都沒有,只能騎馬!
一部殘缺的《百工譜》整整六十四斤重,上面的字跡太小,很多地方還殘缺不全,云瑯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彌補上殘缺的部分。
看到馬車,云瑯就想了好久,他覺得等云家人口再多一些,開一個馬車鋪子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