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最讓我糾結的問題在于,雙喜是跟著王健生活好,還是跟著第三任家庭生活好,這么想,其實是有些負罪感的,但確實讓我給不出答案,其中拋出了一個思想,丟孩子的不一定是窮人,買孩子的也不一定是窮人,這跟思想有關,與貧富無關。”
“這部電影最讓我高興的事,它脫離了孩子一定是被窮人買走的打拐片一大怪象,這樣一來反而更值得人們去反思。”
“而回到問題上來,或許有人會說,當然是跟著親生父母好,但是問題這是一部打拐片,那咱們換個角度,把王健拋出去,是跟著親生父母對孩子好,還是跟著第三任家庭好?”
“拋開父母的想法不談,單獨提及孩子,影片的末尾大家可以看出,雙喜親生父母的家庭條件也不算優越,遠不及第三任家庭富有,那么對于雙喜來說,他生活在第三任家庭中,獲得的一切資源都要比在親生父母和在王健那里多得多。”
“更恐怖的是,在這個問題上,我突然覺得雙喜在有錢人家庭成長也不錯,甚至有讓雙喜就留在第三任家庭中的想法,而我已經成為了一名準爸爸.......”
“拋開這個就算心里有了答案,也很難以啟齒的問題,再說說一些細節,這部電影給我的一大感觸是,我應該去傾聽孩子的想法。”
“這有點像是放給家長們看的教育片,講述一個貧窮孩子的內心需求,雙喜曾問過王健,垃圾車里就是裝垃圾的嗎?王健卻沒有給出他想要的答案,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也是讓王健從此特別的遺憾。”
“這表達了一種孩子們也需要家長傾聽的思想,我相信有很多家庭對于孩子的困惑沒有太多的解答,而在這個年齡段,恰巧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為他們解答那些他們理解不了的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否則,孩子的困惑只是由內心發育不完全的孩子自己開解,那么孩子的人生觀就容易造成一些或大或小的偏差,否則就會像王健對雙喜的問題產生愧疚一樣,我們也會為孩子歪掉的思想觀念而抱憾終身。”
“人販子和乞討組織就不過多去談了,這在很多打拐電影中都提及,恨就完事兒了,然后談一下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人物,主角王健。”
“我曾以為王健是為好父親,直到雙喜被找到后,他在我心中樹立的形象才徹底崩塌,但人物形象卻一瞬間變的更為復雜,加害者與受害者的一個循環,單純給予父愛的父親和用小伎倆,不承認買孩子的犯罪者,這是一個絕妙的人物塑造,也上升了整體的內涵。”
“可悲與可恨的交織,這就是我能給出的唯一答案,這估計也給廣大被拐兒童買方提了個醒,你能給予的只是一時間的親情,事情總會有暴露的一天,到時候你失去的一定會比你給的多,而且絕對會痛徹心扉。”
“這部片子我覺得最好的一點是,它沒有僅僅表達親生父母要把孩子保護好,一定要看緊孩子這一被動的勸告。”
“這就如同勸告女孩要保護好自己,而不是告訴男孩強·奸是絕對不可以的一樣,告誡買方買孩子所帶來的壞處要比你想象的大得多,進而讓買方打消購買的念頭,從根本上杜絕了這筆交易的成立,而沒有買方,自然也就沒有人會去拐賣兒童。”
“可能有人會說只要別讓買來的孩子再次丟了不就沒事了?這就是幼兒園這一幕的重要之處!不單單是給孩子安排一個被拐的地點,而是讓買方看看,孩子在你那生活你能給的了什么?估計在你那生活,就只能像王健一樣,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低人一等的環境中,這樣一來,那些會給被拐的孩子親情的買方就得好好想想,你舍得讓你的“兒子”活的那么自卑嗎?”
“至于那些就是想要個孩子傳宗接代,過的好,過的差無所謂的買方,你再怎么勸告他也不會聽,你沒法治。”
“杠精會繼續問,那要是有錢人買孩子的呢,就想電影里一樣,但不好意思,基本上所有的買方家庭條件都不好,都生活在思想古板老舊、文化教育普及度不高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窮鄉僻壤,沒有幾個例外。”
“這也是這部電影的聰明之處,因為它知道自己沒辦法勸告所有買方不要買孩子,所以對買方也進行了一部分篩選,簡單來說,這部電影是給有良心的買家看的。”
“杠精繼續問,那窮鄉僻壤他們能看見電影嗎?來來來,你去那開個電影院,讓他們免費看,給他們做一下文化普及行吧?這樣你也算是個大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