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璃也感到十分的難過,戰爭是人類永遠無法避免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會矛盾,就會有爭斗,真的慶幸當初在生活在一個強大國家,免受戰爭的波及,可以國泰民安,如今穿越到唐朝,看樣子自己也要接受戰爭的洗禮了。
“這是沒有辦法的,新皇登基必需要做出一定的豐功偉績才能使得文武百官折服,才能獲得天下百姓的愛戴,只有消滅邊境的威脅,才能使整個天下太平,如今新皇上登基,東突厥的兩位可汗——頡利可汗和突厥可汗,認為唐朝剛剛經歷了權力的更迭,現在政局不太穩定,是一個有利可乘的好時機。于是,兩位可汗率領十幾萬大軍開始入侵大唐邊境。”李柯雖然離開軍營很久了,但是對于國家大事還是十分的關心。
墨璃記得當初在歷史上記載,突厥騎兵一路攻下涇州、武功等軍事重鎮,兵鋒直指大唐王朝的京城長安。雖然突厥在與尉遲敬德將軍的交戰中,一度損失過上千人馬,但這卻并沒有阻止他們前進的步伐如今突厥大軍的前鋒就已經到達了渭水沿岸,直逼京城長安。
李世民知道突厥大軍來犯的意圖——除了索要錢財之外,還想給自己這個新皇帝一個下馬威,讓自己從此之后屈服于他們,稱臣納貢。
而且,李世民也深知自己剛剛繼位,國家還不強大,百姓也不富裕,就現在的國家實力而言,一旦與突厥大軍決一死戰,新生的大唐王朝必定會元氣大傷。
一旦如此,不僅打亂自己想要振興大唐王朝的愿望,而且還會和突厥結下不世之怨。
但是,李世民又不能讓突厥人小瞧了自己。
他必須想一個萬全的方法——這個方法,既要在突厥人面前保存了自己這個皇帝的顏面,又要在文武大臣面前保持自己皇權的威嚴。
很快,一個計策便在李世民的頭腦之中應運而出。
于是,李世民按照自己的這個計策開始實施。
他首先扣留了突厥人前來談判的使者,而后又帶領房玄齡等六人親自出了玄武門,前去與突厥可汗面談。
李世民的這兩個舉動不僅震驚了突厥人,而且還讓他們深深地表示嘆服——這個剛剛繼位的皇帝果然有膽量,面對對自己的這十多萬大軍毫不膽怯。
經過一番嘴上功夫的較量,外加隨之而來的唐朝大軍,兩位突厥可汗也達成了共識——即便是交戰的話,自己也不一定能夠撈到好處,還不如和唐朝結盟,索要一些好處。
于是,都不想交戰的雙方,便在渭河橋畔達成了盟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渭水之盟。
之后,突厥人很快就撤兵歸國。
面對文武大臣的不解,李世民對他們說出了自己不與突厥大軍決戰的根本原因——為了國家的穩定和百姓的安康!
最后,李世民還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和突厥人的賬,早晚是要清算的。
李世民心中也非常清楚,城下之盟是極其恥辱的。
但是,就現在的國家實力而言,還不是和突厥人決戰的好時機。
而現在李世民所做的一切,已經是爭取到了一個最好的結果。
而這個結果,不僅為大唐王朝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也為后來一舉擊敗突厥爭取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