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蒙樂山重新冷清下來的時候,張富貴從青城山回來了,帶來了唐十三的口信:“青城派準備加入益州托管委員會了,我那位老丈人說,你看看條件行不行,如果不行,有什么需要添加的,他再和余海滄談。”
顧佐接過唐十三的親筆信,仔細看了起來,信中將他和余海滄談妥的條件逐條列舉出來,與懷仙館有關的,主要包括:
請懷仙館將因個人原因擅自參加益州軍南征的青城派及其附屬宗門的弟子門人發還,交由青城派嚴懲,青城派愿意為每個人支付一定靈石作為賠償。金丹修士補償一千靈石,筑基修士補償三百靈石。顧佐算了算,將手上還活著的二十余的青城修士發還,可以獲得一萬靈石出頭,還算不錯。
青城派承諾,不會覬覦懷仙館治下地界,更不干涉懷仙館對治下修行事務的管束。
每月向懷仙館支付二百靈石,作為益州托管委員會中,懷仙館常駐修士們的補償。
益州是天府之國,是大唐重要糧倉,青城派以市價向懷仙館出售益州新谷,每年不低于一千石。
其余還有些零碎條款,就不一一贅述了。條件雖然并不是很優厚,但顧佐更在意的是青城派的態度,能讓青城派低頭,本身就已經是重大勝利了。
懷仙館如此,唐門、羅浮派也如此,唯有麗水派沒有拿到太多,除了常駐益州的二十名修士由青城派負擔每月二百靈石的開支外,就沒有任何收獲了。
在青城派眼中,對麗水派是相當不屑的,他們不可能對麗水派再有更多“表示”。而懷仙館不同,雖然沒有幾個高階修士,但能夠贏得與劍南節度府之間的戰爭,足以令人尊敬。
顧佐并沒有再牽扯精力去為麗水派爭取更好的待遇,他自己也清楚,唐門也好,羅浮派也好,對于托管委員會中是否允許麗水派加入,多多少少還是有所爭議的——被青城派略一施壓后,便棄了和懷仙館之前達成的盟約,造成的不良影響不是三娘子參戰就能挽回的。
不管如何,益州托管委員會還是于十二月初一正式成立了,楊鑒以顧佑為副手,帶領二十名修士進入益州節度府,這次,他是以戰勝者的身份重回益州。
同樣是趕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原道長終于將節度府和益州軍營兩座大庫搬空。
節度府管轄的大庫中,有稻米二十五萬石、帛六萬匹、臘肉熏腸五萬斤、靈石六千塊、劍南春靈液一千壇、金餅五百個、銀錠兩千個、制錢十二萬貫、水庚金兩千斤、枝花鐵三萬斤、各類靈草五百盒等等,總值七十二萬貫有余,都是劍南道今年繳上來的秋賦。
鮮于向逃得太過匆忙,只來得及帶走身邊的部分錢物,這些東西都成了懷仙館的戰利品。當然,顧佐還是分了十二萬貫給麗水派,作為三娘子帶兵參戰的補償。
由于尚未到年底,還有幾個州郡的賦稅沒有送到,那些財物就留給托管委員會了,作為他們行使職權的倚仗。
鮮于向雖然跑了,但鮮于氏卻沒跑得了,薛定圖帶人趕往城外的鮮于家抄沒財物,雖然在顧佐的嚴令下沒有傷了人命,但莊園中囤積的大量財物都被一掃而空。
作為劍南道豪族,鮮于氏元氣大傷,被抄沒的財物總計不下三十萬貫,同時,薛定圖還使壞,將找到的地契、房契一把火燒了,算是出了一口胸中惡氣,為沈鴻福略報了一把小仇。
除了節度府外,在益州軍大庫同樣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軍糧占了一半,大約兩萬石,剩下的還有三千套軍甲、兩千件兵刃、三百張弓弩、三萬箭矢,除了這些成品,還有軍營作坊里堆積著的大量材料,這些材料,連同一百余工匠及其家眷,都被南吳軍一鍋端了,送往南吳州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