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越過七種懺悔心這道門檻,就要學習《華嚴經》、《圣大解脫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等諸多經藏,等大致翻閱了一遍這些經藏后,顧佐發現,自己還得從《俱舍論》、《清凈道論》、《大智度論》開始搞起。
有一次,顧佐沉浸于學習佛經之中,對周遭的一切事務逐漸遲鈍,有善積寺僧人靠近身邊也沒反應過來,終于被人看見了。
見他翻閱佛經,那僧人簡單詢問了兩句,顧佐這才回過神來,應急之際,看見角落中有一把掃帚,于是去取過掃帚假裝打掃。
善積寺有上千僧人,做雜役的也有好幾百,那僧人便沒再追究,就此蒙混過關。
從此之后,顧佐發現這還真是一個可以光明正大偷學佛經的好身份,于是便干脆認了掃地這份職業,甚至還混到了齋堂中去吃齋。
這般沒白天沒黑夜的苦學,就好像回到了不知多少年前,當他還是一個小小煉氣士時,在通道玄都世界各門派偷學功法的日子。
而在不斷學習中,顧佐漸有所得。
這天,他讀到《法華經》上“迷己逐物”這句話時,忽有所悟。
世人關心的都是追名逐利,眼中貪于色相,耳根沉醉于美樂,鼻子追逐芳香,舌頭追逐美味,身體追逐妙觸。不去考察身心之內在,一味地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這就是“迷己逐物”。
因此,世人才會有空虛、失落、無聊、孤獨、焦慮、迷茫等諸多苦悶。唯有對自己的言行生慚愧心,覺得自己做錯了,才能進一步有懺悔的意愿。
這兩年耳濡目染了不少佛門的道理,又聯想到自己聽地藏菩薩講授因果業力,聽空海講十住心論,隱約之間抓到了什么。
洞府世界中每一位星散的道兵,最終消亡時,所經歷的一切都會反饋在顧佐神識之中,那些回憶以及回憶中包含的悲傷、痛苦、沮喪、悵惘、歡喜、留戀等等諸多情緒也會在顧佐的神識中烙下痕跡。
這些痕跡,是對道心的磨礪,如果長久無法消解,便是塵土污泥,如果將其消去,便是洗煉解脫。而佛經中所說的,便是這些痕跡產生的根源。
生懺悔心就是洗煉的第一步!
與其說顧佐學佛讀經有所收獲,不如說這是他長久以來積累的積累。
到了今日,以佛經為引,終于厚積薄發。
一道玄機在恒翊三界的天空中同時劃過,琵琶仙山的天空由原先的單薄變得厚重了一分,洞府世界的天空奇云變幻、更加瑰麗,酆都世界黑暗的天空則略顯清朗。
恒翊三界天象變化,這是顧佐的神識中喚起了慈悲和智慧觀,是他領悟慈悲之道的第一塊規則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