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三天是說法辯難,你一句我一句,是真說真辯,各自引經據典,追根溯源,表明誰更正統,誰的理論更扎實,更接近于道的本源。
時人好清談,好辯經義,兩邊口才都屬上乘,各論妙法,說得是天花亂墜。最終,還是要屬懷仙派一方略勝三分。畢竟都是名士,名士名士,以何為名,當然是辯才無礙。
但皇帝卻沒太過關注辯難,宗門有沒有本事,嘴上說得再好,都不如手上見真章。事涉門派道統之爭,比的是宗門各修行階段的整體實力,所以要打三場。
第一場斗法開始了,由近來京中頗有名望的劉程之對陣周子良。
張玄在殿臺上有些緊張,樓觀道是他在扶持,若是斗法失利,過去幾年的心血就全然白費了,而且對他朝堂聲望的打擊也會很大。
劉程之立于場中,向他笑了笑,以示安慰,掐訣之間,身上覆蓋了明晃晃的戰甲,手中一招,少陽劍祭出,于頭頂嗡嗡鳴響,引而不發。
帛家道出陣的周子良神情凝重,取出柄鬼頭刀,搶先動手,前兩招被劉程之閃過,第三式殺招沒有完全避開,在肋下劃過,頓時火花四濺,卻毫無損傷。
劉程之不管不顧,反手一劍斬去,驚駭莫名的周子良立時中招,肩頭鮮血四濺。
接下來,就沒有周子良出手的機會了,朝云小娘子的笑臉將臺城覆蓋得密不透風!
張玄大喜,三場斗法只要贏得一場,就算輸了兩場也無妨,因為他們對陣的是大名鼎鼎的帛家道,就這一場勝利,便可令樓觀懷仙派在建康立住腳跟。
接下來陶淵明對陣華僑的斗法,就要比剛才激烈得多了,在元嬰修士這個層級,戰甲和法器體現出來的效果差別,就沒有金丹層級那么大了,經過一番苦戰,陶淵明以一招“采菊東籬下”戰勝了華僑。
三場比試中最具有分量,也最能代表一家宗門高端實力的斗法拉開了序幕,元嬰后期的謝景夷對陣煉虛前期的天師祭酒李東。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斗法,沒人認為謝景夷能勝,所有人關注的焦點是,謝景夷能堅持多久。
帛家道修士紛紛道:“天師,一定要干凈利落啊,這是我道最后的顏面了!”
李東是到場帛家道修為最高者,大祭酒鄭隱原本是要到場的,但聽說懷仙派沒有煉虛高修出面,也不知對方是不愿來丟人,還是壓根兒就沒有煉虛高修,因此便也不好出面了。
今日連敗兩陣,李東這一戰就比較關鍵,當然他也深具信心,當下點頭,緩步登場,向著對面的謝景夷拱手:“請指教。”
謝景夷還禮:“前輩請。”
李東微笑,正要出手,忽然怔住了。
仰頭望時,天空飄起了雪花。
六月飛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