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曹璐成為喬志國的實驗對象。
這個只會煮泡面的廚藝巨嬰,在喬志國的指導下,成功做出一份份飯菜。
賣相不太好,但味道還可以。
標準化,慢慢的大家看出了其中的門道。曹璐之所以能做出這樣味道口感都還可以的飯菜,秘密就在標準化三個字。
比如最簡單的炒面。面的重量標準化,精確到克。煮面的時間標準化,精確到秒。調料的量標準化,用不同的勺子來測量,不多也不少。
翻炒的時間也標準化,精確到秒。有了這些數據,就算是曹璐這樣的廚藝新手,也能做出一份味道不錯的炒面。
標準化流程,這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西餐大多都是標準化的加工流程。而不是像中餐這樣,很多東西聽起來玄之又玄。
適量的鹽,適量的水,對于很多人來說,聽到這個適量就懵逼。適量到底是多少?到底是一勺還是兩勺?
現在,喬志國直接把流程標準化。把適量這個詞扔掉,不要適量。就要精確的數據。
不管是炒面,還是餡料,或者是鹵味,所有的東西都有精確數據。
多少調料?多少水?多少食材?多少時間?大家只要按照這個精確的數據去做,味道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廚藝這個東西,說白了其實也沒這么玄乎。特別是普通的家常菜,只要掌握好量和時間,大家做出的味道都差不多,不會有太大的出入。
喬志國一行人在家里呆著沒有出去,一直在對菜品進行改良和實驗。
除了曹璐,張卉他們幾個人也輪流成為廚師。在喬志國的指導下做菜,最終做出的菜品也都基本差不多。
在家里呆了兩天,五月四號早上,酒店門口,吳慶書一行人準時來到這里。
“吳書記,我們一起走吧。”
喬志國從樓上下來,邀請吳慶書上了自己的車。張卉他們上了縣委的車。
車隊出發,在車隊的后面還有一輛大貨車。
一路向北,最后車隊在喬莊小學門口停下。校領導已經在學校門口等待多時了。
看到喬志國和吳慶書從車上下來,校長劉光明趕緊走上前。
“吳書記,老喬,歡迎歡迎。”
劉光明面帶笑容,特別是看到喬志國后,臉上的笑容更多了。
“老劉,好久不見啊,身體這段時間不錯吧。”
喬志國也很熱情。
“吳書記,我給你介紹一下吧。劉光明,我們喬莊小學的校長,我們倆是老搭檔了。”
喬志國當起了地主。喬莊小學,老頭工作一輩子的地方。三尺講臺,老頭在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
雖然喬志國對這里陌生,但老頭的記憶卻影響著喬志國。在門口簡單的客套了幾句后,一行人進入學校。
回到學校,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樣。
這些老同事,很多都相處幾十年了。就算一些年輕的老師,對喬志國也很熟悉。
喬莊小學很小,十二個教學班,每個年級只有兩個班,一個班級也只有三十多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