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陸沉慢飲壺中的陳釀荔枝春,為皓月講著歷史故事。
一點也不簡單,文言文艱深苦澀,陸沉邊說邊解釋。
這說的是一個歷史典故,崔杼弒其君。
春秋時齊國有個大夫叫崔杼。公元前548年,因莊齊公與其妻棠姜私通、并且將賜予自己的帽子贈與他人,覺得受到了侮辱,于是便聯合棠無咎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弟杵臼(景公)為君,自己為右相。
而齊國的太史公如實記載這件事:“崔杼弒其君。”崔杼聽說了以后大怒,殺了太史。太史的弟弟太史仲繼續寫下“崔杼弒其君”,崔杼又殺了他。而后太史的另一個弟弟太史叔也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了。
太史還有第三個弟弟太史季,崔杼對他說,“你三個哥哥都死了啊,你難道不怕死嗎?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莊公之死寫成得暴病而死來寫吧”。
太史季正色回答“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這件事,遲早會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罪責,反而成為千古笑柄”。于是繼續寫下“崔杼弒其君”。
崔杼無話可說,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來,正遇到南史氏執簡而來,南史氏以為他也被殺了,是來繼續實寫這事的。
就這樣歷史留下了最真實的一幕。
陸沉與大長老流落街頭時,經常會講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在山海界的歷史上根本沒有過春秋,更沒有齊國,起初因為生活窘迫,他對大長老的這些故事并不感興趣,每天都在為了生計發愁。
后來,也可能是天生性子使然,既來之則安之,對于那些虛無縹緲的故事也多加記憶思考。
據大長老說陸家先祖并不是山海界土著,而是來自一個叫做中州星的地方,大長老每次講到中州星時,臉上都會發出驚人的光彩。
陸沉一度認為大長老離開,是去尋找那個虛無縹緲的中州星去了。
大長老總是強調貴族精神,與山海界的道家不同,有很多仁義禮教的大道理。
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抵御物欲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二是道義的擔當,作為一名善良者,嚴于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自我與國家的責任。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物質面前敢于說不。而且具有理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世俗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手上拿著一本本不存在于山海界中的《論語》,這也是大長老最喜愛的一本書,指著其中一句話,念給皓月聽:
“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顯然富貴是不同的概念,經過人生大起大落的波折,陸沉的氣質早已有些脫俗,對于這些大道理也有很深的體悟。
貴族精神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勇敢、尊嚴、優雅、榮譽心等品性的成長和發育非一朝一夕之功。
貴族精神的產生和完善就像釀酒,需要一個代代承繼、陳陳相因的漫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