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聽聽。”蔡東豐說道。
“我們可以找一個現成的產品,外觀做成想要的樣子,內部偷梁換柱一下,然后拿去注冊。”蔡東豐說道,“等我們自己的產品做好了,就說我們雖然做了設計變更,但內部設計思路是一樣的,可以等效等等,這樣就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什么!還有這種方式?”蔡東豐驚了。
趙陽君苦笑,說道:“這算是業內的一個潛規則吧,蔡總不知道嗎?”
“我還真不知道,我一直以來都是個乖孩子來著。”蔡東豐說道。
趙陽君仔細解說了一下。
眾所周知,醫療器械的注冊周期很漫長,特別是第三類醫療器械,審批的手續更多、更加嚴格,周期就更長了。之前說一年能拿到證,那是相當快的,慢的折騰三五年,也不是不可能。
一個產品要拿出來賣,要經歷產品開發、第三方檢測、臨床應用、體系審核和行政審批等多個流程。于是乎,有人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先買一個別人家的同類產品,把外殼換掉就去注冊檢測和做臨床了。更有甚者,連殼都不換,只把產品標簽去掉,軟件改成自己的logo,就堂而皇之的拿去注冊了。
在檢測的過程中,立即開始研發自己的設備,等到拿到注冊證的時候,自己的產品也研發好了。這時,再出個設計變更,就可以拿來賣了。
“檢測所不懷疑嗎?”蔡東豐問道。
趙陽君說道:“懷疑也有可能懷疑,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再說現在OEM、ODM的太多了,搞不好會冤枉好人,所以檢測所一般不管。再說了,即便管的話,大不了換另一家檢測所去檢。”
聽起來也還不錯啊,沒什么問題,還能節省時間。
統籌時間管理了解一下?
但是,規避了最重要的檢測,誰知道新設計出來的設備有沒有隱藏的風險?又有哪個病人敢用這樣的醫療設備?
蔡東豐十分氣憤,這種偷梁換柱的方法,看似節約了自己的時間,卻置廣大患者的生命健康不顧,實在可恨!
趙陽君說道:“蔡總,這算業內的潛規則了,大家都這么高,我們也不用排斥。大不了,在拿到證之后,咱們做一個嚴格的測試,把風險點都解決掉就行了。”
“不行。”蔡東豐堅決拒絕。
“蔡總,我覺得我們可以和光同塵。別看米國的醫療器械十分發達,但FDA的審核也不是沒有問題。”趙陽君說道,“比如510(K)認證,它也加速了醫療器械的認證流程,但其實很多產品,都不滿足流程的要求。”
如果一個產品已經通過了認證,那么與它相似的同類產品,就可以走快速注冊流程,也就是510(K)流程。
聽起來也很合理,但其實很多醫療器械,看起來原理相同,但其實相差徑庭。510(K)認證的存在是一個很大的漏洞,根本就無法保證這款設備的安全性。
比如大名鼎鼎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這樣開創一個時代的創新產品,竟然也是走的510(K)認證流程,你敢相信?
但是,這件事情就在西方堂而皇之的發生了,這也導致了第一代產品問世之后,有不少患者受到了本可不必承受的傷害。
這便是偷梁換柱、避開檢測的危害,蔡東豐堅決不同意這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