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們都知道,這個胡夫金字塔根本就不是陵墓,所以這個猜測肯定是錯誤的。”
“這個人面,是后來的人后面配上去的。”
“原來的雕像的頭,根本就不是這個。”
為什么葉歡會這樣說。
因為在對于獅身人面像的年份檢測之中。
這個巨大雕塑的身體和頭部,是兩個不同年份的建造的,并且相差數千年!
“在這座獅身人面像的表面,有許多很深的溝壑,它們全都橫行排列,一層層密存在獅身人面像的表面。”
“人們普遍認為,這一奇特的現象的產生,是因為古埃及地區干燥的氣候和強烈的沙漠風暴使獅身人面像受到了風化。”
“一直以來,無論是正統的古埃及學研究者,還是到此來作過實地考察的各類專家,都對這一解釋深信不疑。”
“都認為這是風化的痕跡。”
不過這經過葉歡確認以后,這根本就不是什么風化的痕跡。
葉歡和同時期在埃及里面的其它建筑相比較。
風化的痕跡和獅身上面的痕跡根本就完完全全的不一樣。
這說明什么?
這說明,這根本就不是風化的痕跡。
“這寫痕跡和溝壑,根本就不是風化能夠侵蝕出來的,這是經過長年累月之后,水流侵蝕出來的!”
獅身人面像上面的溝壑是因雨水沖涮而形成的,而決非如傳統的考古學者們認為的那樣,是因風沙侵蝕而形成。
直播間的人一時之間,不明白葉歡要說什么。
但是一些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是心里一驚。
古埃及好幾千年之內都是一片的荒漠的樣子,根本就不足以擁有那樣水流侵蝕的條件。
“要擁有這個氣候條件的話,只有在一萬年前才有可能。”一名對于古埃及的氣候非常有研究的地理學家道。
這就說明,獅身人面像根本就不是和金字塔同一時期的產物。
而是在一萬年前就已經存在的建筑!
畢竟,坦白說,只要研究一下斯芬克斯的歷史,就會發現“風蝕說”實在是一個很奇怪的觀點。
這尊雕像幾乎一直被埋在沙里。
公元前1417到1425年之間的某個時間,曾經被圖特摩斯四世挖出來過,但是不久之后,便又被沙漠覆蓋了。
巴拿馬在1798年抵達之時,這個雕像頸部以下的部分還依然被沙掩埋著。
直到1817年,才得到局部清理,到1858年和1885年就露出更多。
等到了1926年,它的整個身軀才完全浮出沙面。
這樣看來,它能夠受到風蝕的時間實在不多,是不足以造成那么多侵蝕痕跡的。
并且那身上的痕跡,明顯就是水流經過長時間侵蝕的痕跡。
“古埃及人,是發現了這樣的一個巨大的石雕,發現它沒有了頭,然后在這身子上重新建造了一個新的人頭。”
“這才有了我們后世所看到的獅身人面像。”葉歡解釋道。
這樣所有的東西就能夠解釋的通了。
為什么獅身人面像那么的不協調,為什么埋藏了那么久,還有那么多侵蝕的痕跡。
因為這個獅身,根本就不是古埃及人的手筆。
那么在一萬年前,甚至更加遙遠的時間之前,是誰建造了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