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地球上的人類吃狗肉。
也不會提上一個菜單,上面寫著哈士奇、薩摩耶、拉布拉多、京巴、貴賓等等犬種供客人來食用。
在這里,無論是什么狗,都只有一個名稱,就是——肉狗。
而對于超級生命來說,任何一種生命,只要不是超級生命,就都是用來產出信仰之力的韭菜。
他們不會對韭菜到底有什么變化有太大關心。
哪怕是關心,他們也會關心這種韭菜,是不是比那種韭菜的產量更高。
新垣的《宇宙漫游指南》在宇宙中的銷量,很快突破的三位數。
新垣在推出這本書的時候,也對印刷技術進行了回顧。
他始終對于自己的地球智人的身份,有一個認同。
他就從地球智人的印刷技術開始談起。
最開始的時候,地球上的智人,擁有了智慧之后,他們那短暫的生命,就在催促著他們將知識傳承下去。
知識的傳承分很多種,有口口相傳,像是講故事一樣,圍在篝火堆旁。
但是,有很多早期的智人,其實是缺乏想象力的。
他們不能夠很好的領會故事中的內容。
因此,就開始有那些聰慧的生命,開始在巖石的刻畫壁畫。
為了讓一切更加生動形象,他們還會涂上各種顏色的東西。
而這其中的一些圖案的含義,慢慢的固化了下來,這就是最早期的文字。
但是,當種族需要遷移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這種刻在巖石上的印記,雖然歷久彌新,但是卻沒有辦法帶走。
于是,他們選擇了動物的骨頭,來承擔這一職責。
隨著知識的傳播越來越多,需要記錄的只是也越來越多。
不管是動物的骨頭,還是龜甲,都漸漸不夠用了。
這時候,經過處理的皮,就成為了一個選擇。
知識也因此,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傳播。
但是,又不夠了。
那怎么辦呢?
終于,造紙術發明了出來。
這時候,作為承載知識的載體,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種名為紙張的東西,輕便且容易保存。
只是,稍微有一點點易燃而已。
這時候,另外的一個瓶頸就出現了。
就是如何快速的、大規模的復制知識。
如果還是像之前,每一本書,都需要一個人進行抄寫的話。
那么知識傳播的效率,還是被極大的限制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就發展出了印刷術。
印刷術隨著需求的越來越旺盛,經過了幾次迭代。
終于能夠讓任何一個人,都能夠看到紙上的文字了。
但是,這時候,又有了一個新的問題。
就是讀者并不滿足于一直被動的接收,他們想要討論書中的內容。
但是,如果進行書信的討論,成本無疑是極高的。
不僅效率低下,也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夠承擔這樣做的成本。
在這之后,出現了一種東西,叫做互聯網。
互聯網與之前的任何一種知識載體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幾乎能夠忽略時間和地域的差別,能夠讓知識的輸送者,和知識的接收者,進行相互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