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麻煩,非常消耗能量,然后答案是可以。”艾瑞克斯眉毛一挑,說道:“啊……我大概明白你要干什么了。”
只要仔細思考復合進化人的統治方式,就不難想到嘎斯艦長要做什么:通訊中繼衛星。算力網絡的基礎不是算力,而是網絡,是能夠橫跨宇宙巨大距離的基礎設施。不能解決延遲和帶寬問題的網絡,什么樣的算力也跑不起來,只能變成垃圾的代名詞。
可以作為基礎設施大規模應用的超光速通訊技術,目前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以量子糾纏為核心,另一個的核心則選擇了引力波。從距離上看,引力波更有潛力,但是它的信號難以解決帶寬的問題,只能在超長距離上發射預先編碼的固定幾種信號,比如“遇到威脅來救我”這樣的。
這也沒辦法,帶寬的本質是單位時間內能夠傳輸多少訊息,訊息則靠變化和對比來產生,因此帶寬就約等于變化的頻率。引力是個龐大的物理現象,它從不以“變化迅速”出名。想要引力波發射的信號提升帶寬,就必須快速改變引力狀態,還要控制這些狀態產生足夠明顯的邊界,以防信號模糊、衰減直到不能分辨。這違背引力的本性,消耗能量巨大,難以降低成本,工程上缺乏可行性。
利用量子糾纏的成本起點就要低很多,它的技術難度比曲速發動機都低,能貴到哪里去?處于糾纏效應的量子總是同步變化,互相之間響應對方變化的速度是0,無視一般的距離。但是糾纏狀態的量子需要進行分發,也就是將兩“個”量子分別傳給需要通訊的兩個端,每個端接收一個,然后互相傳訊。由于糾纏中的量子能夠經受改變從而產生訊息的次數有限,因此需要不斷分發新的糾纏量子。只要量子夠多,帶寬幾乎可以無限提升,但是量子自己最多只能以光速前進,分發速度制約了工程的工期。
假設有4光年的距離——這甚至還不足前往比鄰太陽系——鋪設量子糾纏的通訊中樞衛星,一共鋪設十個,那么每個中繼衛星負責十分之一的距離。如果想要完成兩個頂點之間的實時通訊,就需要所有衛星形成持續的量子分發,并且互相兩個之間接到對方的糾纏量子。拋去衛星制造和衛星發射到位的時間,僅量子分發這一步就必須等量子飛完行程,也就是需要五個月才行。
那么想要建立通訊網絡,就必須按年算,或者在太空中發射大量量子衛星,填充廣闊的宇宙空間?倒也不用。復合進化人想了個辦法,將曲速科技與量子技術結合起來,中繼通訊衛星中發射的是曲速狀態的量子,從而讓通訊系統的分發速度提升到超光速。新產生的糾纏量子就像炮彈一樣,塞進加速器,進入曲速狀態飛行。由于它不能持續搬運空間,所以不能總是在曲速中,終歸會降到光速狀態。但這方法能讓分發速度等效于五百倍光速,這就有了工程化的可能。
故土銀河與天人銀河之間大約是三百萬光年,三百萬顆量子中繼通訊衛星也只能把建成工期理論上縮短到1年。加上曲速分發,那就是17小時。看起來挺不錯的是吧,但哪里來的那三百萬顆量子衛星?別忘了,每顆衛星還要有至少兩個曲速加速器,一臺足夠好的長效反物質發動機,還要將它們發射到位。這些生產和發射活動需要多久?一年還是十年?復合進化人能等這幾年?就算它能等,天擇者也不一定給等的機會,艾瑞克斯也不想把這么長時間耗進去。
“你大概也猜到了,發射中繼衛星,能夠將算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