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江湖》的劇組,他們在討論蘇北新歌的時候,其實并沒有怎么關注音樂本身。
說白了他們不是一個圈子的,對音樂本身自然不是很感冒,看重的還是張志超的電視劇利用這個主題曲做的營銷手段而已。
甚至劇組的人,幾乎都沒怎么聽過這首歌。
本身就才上線,再加上大家今天一直在外邊跑,哪來的時間聽歌呢。
此時談起《老男孩》這首主題曲,更多的是笑聲中帶著不屑。
一首歌而已,難道真靠它能翻出什么花來?
跟他們不同的是,真正喜歡聽歌的人,或者是蘇北的粉絲,自然更多的關注還是這個音樂。
看到了蘇北的微博,或者看到了推廣后,就點開聽了聽,蘇北這段時間幾首歌擺在了那里,已經不能算無名之輩了。
以前別看蘇北比現在人氣高,可他的歌曲什么的,反而沒現在的關注度,都是他自己的腦殘粉在刷而已。
展露出自身的實力后,路人對你的態度自然會發生變化。
口碑的好壞,說白了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胃的。
大多數的聽眾在聽了這首歌的第一遍之后,多數都選擇了再繼續聽一遍,或者是兩遍三遍,直到單曲循環。
當你聽一首陌生的音樂,突然發現是一首好歌,內心瞬間的滿足跟欣喜,是沒法形容的。
“蘇北又發新歌了,真是勤勞呀,現在的歌手真該學學了。”
“別提了,我們家坤坤上次發專輯還是三年前,怎么催都不行。”
“《老男孩》這首歌也太棒了,歌詞寫的深入人心,我能看出蘇北水平的不斷精進。”
“還有蘇北的唱功,似乎也更加成熟了,原來人真的會蛻變。”
“以前我總為蘇北覺得可惜,本來那么高的人氣被糟蹋了,現在看來,這是塞翁失馬呀。”
“天星娛樂是不是腦癱,這么有才華的歌手,偏偏被他們給耽誤了。”
“媽的,這歌是不是有毒,為什么淚水就跟控制不住似的。”
“這是給電視劇寫的歌,咱們蘇北這是也開始恰飯了?”
“讓他恰,讓他恰!”
“原來這個電視劇也叫《老男孩》呀,哪天播出,回頭一定要看看。”
“以前叫《似水青春》,現在改名的,蘇北真的牛逼,一首歌讓電視劇把名字都改了。”
“有一說一,不是蘇北粉絲,甚至還黑過他,但這首歌真的很好聽。”
“………………”
每個音樂平臺都有個評論的功能,熱門的歌曲,通常評論都是一萬加的,多的甚至十萬評論的都有。
有個音樂平臺,就是因為評論比較精彩,這方面早期做的好,成功的崛起并且瓜分市場。
大概的能看出來,每個音樂平臺上對這首歌的評價,都還挺高的,主要這你沒法黑,總不能睜眼說瞎話吧。
而且有了之前的幾首歌做鋪墊,現在能看到說這歌不是蘇北自己創作的聲音,幾乎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