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說道禹口,那里雖然水流沒有那么湍急,但是,比起大前村來講,那可湍急很多!所以,我個人認為,在龍門修筑大橋是最好的選擇,雖然那里跨度較大,投資較多。可從安全上講,那里是最合適的!某找村民問過了,大前村處,黃河的深度并不深,咱們可以用攔截河道的方式修筑橋墩。”
聽完長孫沖的設想,王玄策陷入了沉思。
良久,王玄策才開口道:“長孫,杜兄,我想了一下,覺得在大前村修筑不是很合適!跨度太大,橋太長了。八里距離,咱們要用多少水泥,多少鋼材?只怕長孫你家三年產出的所有鋼鐵運來都不夠!
其次,我不太認同攔河修筑橋墩的方式,以咱們現在的施工工藝和設備,攔截出那么寬的河道不太現實。
最后,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也太長。王家和四郎的事情,你們是知道的,我不認為四郎愿意等這么久。
所以,我傾向于在禹口修筑大橋,雖然水流湍急,咱們可以只在河邊修建橋墩。塔架間距只有一百四十米,只要咱們不把橋修得太大,應該可以承受重量。”
“我贊同!”
杜構點點頭,他打心眼里是贊同在禹口修橋的,那里成本最低,時效上相對也快。
三人平日里若是遇到什么相持不下的意見,大多是用投票解決。如今王玄策和杜構都認為在禹口修筑大橋合適,長孫沖自然不再堅持。
“那就這么辦!”
王玄策點頭道:“四郎給出的修橋設計圖你們二位回去認真研究,這將是咱們大唐第一座水泥鋼筋橋不能有半點馬虎!同時,你們也根據四郎給出的幾套設計方案折中優選出一套來,咱們定下之后立馬開始建設。”
“諾!”
“諾!”
唐老四給出的修橋設計圖長孫沖和杜構自然是知道的,不僅知道,這連續十多天的翻閱早已十分熟悉。
三套斜拉橋設計,一套雙屈拱橋設計。
說實話,四套設計若是放在系統來的那個年代,或許還真的沒問題。尤其是最后一套雙曲拱橋的設計。
兩個曲拱分別搭建在黃河東西兩岸,曲拱的另一頭共同放置在河中孤島上。
可是,大唐時的禹口,那河中孤島才剛剛開始形成,能有多大?
杜構和長孫沖整整討論的三天時間,最終確定下一個方案——懸索斜拉橋。
再經過十天時間修改,由唐老四設計,長孫沖和杜構修改的設計圖終于出爐。
以單跨單鏈懸索結構,塔架間距一百步,行車道寬兩丈,兩側人行道各寬三尺,鋼塔和混泥土混合架高六丈......
儼然這份設計方案已經和某個時代的禹口懸索橋沒有太大差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