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里,也唯有印度這邊如此廣袤的耕地面積才能提供海量的糧食供應。
除了糧食之外,印度還有一個讓人艷羨的農作物,那就是棉花。
棉花的原產地就是在印度。這里種植棉花已經有了長達千年的歷史。
而在華夏,棉花的真正推廣卻是在朱元璋時代才開始強制進行。
時間太短,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量,乃至紡織技術都遠遠不夠。而且大明的土地,更多的是用來種植糧食。
印度大陸的富饒,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
棉花不但豐富了大明的衣裳,更加促進了大明的經濟發展。
許多農戶人家的女人走進原始的紡織作坊,用自己的雙手加工印度運來的棉花,掙到了資金補貼家庭生活。
親眼可見的好處,讓無數人為之心動眼紅。
尤其是那些手中有錢有地的士紳們,更是一邊罵niang一邊全心全意的買船出海,開設大型紡織作坊享受海外領帶來的紅利。
隨著越來越多的糧食與棉花從印度被運送回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那塊陸地將會成為徹底解決大明基礎生產物資不足,流民無處安置的最終解決地。
華夏土地貧瘠的地方在于陜甘一帶。
原本那里是水草豐美,林木茂盛的富庶之地。
可持續數千年的開發下來,大量林地因為開荒與燒柴而損失殆盡,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貧瘠,生產出來的糧食已經不足以養活那里的人。
百姓們吃不上飯,那可是天大的事情。
歷朝歷代都是為之頭疼。
現在,解決這個巨大隱患的機會出現了。
年紀輕輕卻是王霄心腹重臣的于謙,在大朝會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那就是遷移陜甘一帶無地或少地的民眾移民前往印度開封設衙,正式成為大明的疆土。
王霄爽快的接受了于謙的建議,并且任命他為第一任印度總督(洪武年間行高官官稱承宣布政使,宣德年間設總督,巡撫。并非跟著英國人學),任期五年。
用王霄的話來說就是,讓我看看你在這五年里能做成什么樣。
想要吸引民眾漂洋過海去未知的海外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足夠的好處他們寧愿討飯求生。
王霄開出的移民好處就是,每戶人家免費分得二百畝田地,用貸款的方式免息提供農具,同時免稅五年。
不是說王霄不想給更多的土地,也不是說印度那里沒有那么多的耕地。
原因在于,人力資源就這么多,一家一戶能干活的勞動力就這些。就算是給他們兩千畝地,在沒有拖拉機的時代里,他們也耕種不過來。
天公作美,一連幾年都是風調雨順。
內部流民隱患被解決,阻礙社會發展的士紳被打壓。
外部天威浩蕩,越來越多的海外領提供了大量的物資與工作崗位。
整個大明在這段時間里,都是真正的盛世。
時光如水,不知不覺間已經來到了宣德十年。
鄭和還在印度,不停的攻打德里王朝。幾年的大戰小戰下來,德里王朝幾乎已經到了覆滅的邊緣。就連德里城都已經被明軍攻陷。
整個印度北方的土地,幾乎都落入了大明的手中。
等到德里王朝覆滅,接下來就該南下收拾那些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公了。
英國人是海洋民族,打印度的時候可以拉攏分化那些土邦,給他們半duli的身份繼續在領地內作威作福。
但是大明不能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