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蕭何恭敬行禮“當為舉才。”
說起來可能不相信,這個時代地方上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收稅,也不是處理案件,而是為朝廷舉才。
說到選拔官吏的制度,第一反應肯定是科舉。
可問題是,科舉是隋文帝發明的,差著小一千年呢。
遠古時代里,采用的是世官制。
也就是說,家中可以世襲官職,世代為官。
某個貴族家中有一個人稱為了官吏,那整個家族都會跟著沾光,幾乎人人都位置做。
這種事情夏商時代很常見。也就是通常說的貴族世代為官。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個制度就逐漸瓦解消失。
畢竟這么玩的后果,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等事件都已經讓所有人都是看的清清楚楚。
之后就是大秦用的軍功爵位制度。
戰國時期,列國變法打擊舊貴族特權,轉而以軍功授予官職。
這么做的問題在于,有軍功的人基本上都能打仗,可治理地方與打仗是兩碼事。
會打仗的人不見得就懂得治理地方。
甚至很多時候還會弄出反效果,把地方上弄的亂七八糟。
而且王霄很清楚,隨著戰爭的急速減少,獲得爵位將會愈發困難。
可占據的地方越來也多,人口數量也是可以預見的將會爆炸式增長。需要的官吏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在有一種就是察舉制。
所謂察舉制,是有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選取人才,然后推薦給朝廷,經過考核之后進行任命的制度。
好處是,極大地緩解了官吏缺乏的狀況。能被推薦的都有著起碼的才能。
壞處的話,看看東漢末年五世三公什么的就知道。
地方上的察舉權被名門望族所掌控,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豪門世家。
機會來的時候,那就是禍亂的根源。
至于腦殘弄出來的九品中正制,生生的把人分成等級,徹底穩固了世家大族權勢的這種,不提也罷。
最后的話,就是廢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隋文帝,弄出來的科舉了。
現在隨著大秦的領土急速擴張,尋找舉薦足夠多的人才就是當務之急。
“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人才。”王霄示意近侍給年輕的蕭何上酒。
“明是非,辨善惡。懂農桑,行課稅。”蕭何當即應聲“如此,當可為官。”
王霄點頭表示同意,然后他再問“你覺得天下間能做到這些的,有多少?”
這次蕭何猶豫了。
王霄也不催促,啃光了羊腿直接扔掉骨頭,立馬就有近侍再次端上來一根。
被捆著在一旁的劉邦,看到這一幕心中羨慕“這就是皇帝啊。”
片刻之后,蕭何終于說話了“陛下,天下間有此才能者,當是不少。”
“那能被舉薦出來為官者,有多少?”
蕭何再次猶豫了,最后一咬牙說“可能不多。”
王霄很清楚,歷史上有漢一代,一直為這件事情而發愁。
所以軍功勛貴能做官,察舉推薦能做官,甚至皇親國戚都是天然的官吏。
像是劉大耳的祖父劉雄做過范縣縣令,父親劉弘也被舉過孝廉。
但是真正能夠做到蕭何說的那種,德才兼備的,絕對是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