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慫韓投降割地,這次的事情基本上就算是結束了。老秦人就該回關中修整,等待著下一次的出兵作戰。
可沒成想,被割讓的上黨郡郡守馮亭不干了。
馮亭趕走了只會投降的廢物韓桓惠王的使者,說服了上黨郡的百姓們,選擇將上黨郡十七座城池奉獻給身邊的趙國。
趙國經過一番激烈辯論,最終決定接下這份大禮。
不僅僅是因為上黨郡的確是一塊肥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趙國也知道秦國是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想著借著這次的機會,好好的與秦國大戰一場,徹底削弱秦國的實力。
秦國的戰略是遠交近攻,而趙國的戰略則是開拓中原。
之前百年時間里,趙國的精力大都用在了中原戰略上,齊國濟水以西的土地幾乎都落入了趙國手中。
秦趙兩國在百多年的時間里都在不斷擴大實力,到此時此刻也是到了必然要大決戰的程度。
長平之戰并非突然爆發的,無論秦國還趙國,實際上早就有了和對付大決戰的準備。
像是趙國在戰前,就已經與齊國修好穩定后方,又和魏國結盟拉攏幫手,還暴打了投靠秦國的韓國,剪除秦國的羽翼。
趙人并不傻,能臣猛將多的是。人家的戰略走的非常正確。
與被打尿了的韓國不一樣,趙國人并不畏懼秦國,甚至還占據心里優勢。
因為就在幾年前的閼與之戰中,趙括他老爹趙奢,以六萬趙軍奇襲了三十萬秦軍,并且大敗之。
秦軍前前后后損失了約小十萬人馬,甚至就連主將胡陽都戰死了,這大概是秦國百年以來最大的一場失敗。
要知道商鞅變法之后的秦國,那是隔三差五的就要干仗,而且還特么的大都打贏了。
打了這么多年下來,秦國那是越打越強。
能夠一次性給予秦國如此沉重打擊的,趙國這還是第一個。
當然了,商鞅變法之前被吳起吊打的秦國不算。
秦國這里也是視趙國為心腹大患,閼與之戰后也是憋著勁一心想要報仇。
他們出兵攻打上黨,然后趙國派出了廉頗為將與之對戰。
戰場一開始是在上黨,秦將王龁花費了一年的時間拿下了上黨。大部分的上黨百姓都逃亡到了趙國。
之后王龁開始攻打廉頗,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擊敗廉頗,將他和趙軍趕到了丹河東岸。
這個時候兩邊戰略上的交鋒也在繼續。
趙國接連戰敗之后,趙孝成王就想要求和。因為藺相如已死,無人能夠勸住這位廢物趙王。結果秦王高規格接待了趙國使者,讓各國誤以為秦趙已經和解,從而打破了潛在的各國合縱的可能。
此時戰爭已經進行了差不多兩年,趙國青壯大都集結在前線作戰,田地荒蕪缺乏勞動力,造成了糧食欠收。
趙國想要買糧,可各國卻不愿意賣給他們。
秦國此時已經總動員,秦王和大臣將軍們,早已經下定了決心,哪怕打到山窮水盡也要打垮趙國這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
而且秦國的國力比趙國要強,所以當秦國還能苦熬的時候,趙國已經熬不下去了。
當時趙國為了能夠給前線送去糧食,甚至將田地里那些還沒有長起來的青苗都給割了。
所以說,廉頗那種借助地形深溝厚壘逼戰,迫使秦國糧盡不得不自行退卻的戰略已經沒辦法再執行下去。
如果繼續執行下去的話,趙人都要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