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攻城戰什么的,春秋時期基本上除了國都之外,別的地方大部分都是處于不設防的狀態。
因為打仗的目的大都是為了取俘奪貨,屈敵從我。壓迫對方承認自己是霸主,然后繳納保護費。
所以只需要把重要資源集中在國都保護就可以。
這也是為何春秋時代車戰盛行的原因所在。
一方面大家選擇戰場都是大平原,適合車輛沖鋒。另外一方面車輛沖鋒的時候氣勢十足,能夠給對方帶去強大的心理壓力,并且本身也擁有巨大的破壞力。
所以春秋時期,衡量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都是以戰車的數量多寡來衡量。
萬乘之國,那就是了不得的天下霸主了。
然而...‘大人,時代不同了。’
幾百年過去了,到了戰國時期一切都變的截然不同。
戰爭與文明再無絲毫關系,為了能夠取得勝利,各國將領們設伏誘敵,包圍腰擊,避實擊虛,以逸待勞等等。
為了能夠克敵制勝,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什么樣的計策都能給你想出來。
這個時代的戰爭目的,變成了占奪土地,殺死敵人為首務。
戰爭之中的失敗者,下場就是亡身滅國之恨。
面對如此慘烈的結局,沒人敢于不拼命。所以戰場上寸土必爭,哪怕一個人也是絕對不放過。
以前打仗都是約定好時間地點,而現在能偷襲的話絕對不會多和你說一句廢話。
為了避免被人兵臨城下殺個措手不及,長城邊墻與堡壘,也就應運而生。
而這種長城邊墻,絕非影視劇之中那種塑料模型的玩意。
首先選址很重要,一般都是建在連綿起伏的山巒之上。
然后城墻的質量很高,城墻又厚又高,還挖有又深又寬的壕溝。拒馬鹿角與陷阱,更是數不勝數。
再有就是城墻外的所有樹木,全都被砍的一干二凈。放眼望去,光禿禿一片。
這在古代的守城戰之中,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不單單是樹木,甚至就連大一些的石頭也被收干凈。不給敵人留下絲毫可以用來作為攻城原材料的東西。
最后城墻內守衛森嚴,不但有大量服兵役的軍士駐守,而且內里各種兵器弓箭無數,還有應對火攻的水與砂石,聽挖掘地道用的水缸,用來澆灌沸騰金汁火油的火灶大釜等等。
另外還儲存有足夠守軍食用數月的糧食,以及冬天過冬用的木材等等。
當然了,至關重要的水井也是必不可少。
長城邊墻絕對不只是一條長長的城墻,而是一條完整的防御體系。
在這個時代能夠修建出來這樣的防御體系來,祖先們的智慧與力量,的確是讓人為之敬佩。
幾百正規軍行走在趙國境內,安全方面自然是沒問題。
沒有什么活膩味了想要為大趙節約糧食的山賊來搗亂,不過等到了魏國那就不一樣了。
交接關防,驗明身份之后,王霄帶隊進入魏國境內就一改之前什么都不管的姿態,開始全面接手隊伍指揮權。
之前幾個百人將還曾經質疑過王霄的軍事能力,在他們看來王霄不過是因為劍術了得而被大王看重的幸運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