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運河山東段之后,崇禎臉上的笑容就逐漸消失。
這里韃子來肆虐過,流寇也來肆虐過,甚至當地的聞香教也都肆虐過。
再加上大旱與蝗災接連不斷,當地百姓們甚至連樹皮都吃不上。
這一路行來,兩岸滿眼都是荒蕪之地。
除了生命力頑強的雜草與荊棘灌木之外,啥也看不到。
曾經的良田早已經拋荒,水利設施更是已經毀壞殆盡。
入目所見,只有雜草之中間或露出的白骨,向眾人表明這可不是什么自然風景區!
“其實天災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王霄走到船頭“大旱之年,若是能夠修建足夠多足夠有用的水利設施,甚至挖掘出類似大運河這樣的人工河道,將南方豐富的水資源引到這邊來。再從其他地方調集糧食來支援,大旱
并非完全沒辦法應對。”
“至于蝗蟲,若是百姓們家底殷實。家家戶戶都養著大量雞鴨鵝等家禽,只要數量足夠多,再多的蝗蟲也只是飼料。”
“大水就更不用多說了,從上古時期大禹治水開始,老祖宗們早就說的明明白白,要治水。做好防備工作,哪怕有什么地方出口子,只要能及時填補上,真正造成的危害并沒有想象之
中的那么大。”
王霄攤手說“除了天降隕石,地震與海嘯這些之外。其實大部分的天災都是可以應對的。”
“皇爺爺說的是。”
崇禎點頭回應“大明之所以會是現在這樣,主要還是在于**。朝廷沒有力量賑災,也沒有那個心思。因為大頭巾們在朝的時候就知道黨政,爭權奪勢。回到家鄉就成士紳,只知道兼
并土地欺壓百姓。大明之禍,全都是他們的責任。”
這番話不能說錯,可很明顯還是有推卸責任的嫌疑。
大明歷代君王都不算數太差,除了土木堡戰神,叫門天子之外,其他的帝王最起碼的能力還是有的。
哪怕是那位木匠皇帝,也知道用魏忠賢來制衡文臣。
可崇禎這里,或許是因為個人性格,也或許是因為從小未曾接受過帝王教育。
他的個人能力,以及各種胡亂指揮與操作,極大的加速了大明亡天下的進程。
像是征三餉,像是給天下士紳各自組軍的機會,像是重用太監為監軍反而導致接連大敗,像是裁撤驛站導致大明皇權無法抵達鄉下等等等等。
用后世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他做了所有反賊和韃虜們最希望他做的事情。’
這跟著王霄混了兩三年下來,崇禎不敢說是脫胎換骨,可最起碼也是幡然醒悟。
再回頭看看自己往年間做過的事情,那真是臉上火辣辣的難受。
作為一個能有決心殉國的皇帝,崇禎自然是非常要面子的。
對于以往自己做過的事情,那是想方設法的去清洗。
如果不是王霄還在,他甚至有可能去學唐宗,跑去修改史書記載。
王霄也不去揭穿他“你說的對,都是文官士紳的錯。”
崇禎暗自松了口氣,不過看了眼天色之后,下意識的問了句“祖爺爺今天怎么起來這么早?”
這次崇禎御駕親征南下打靖難之役,王霄不再掌權,而是以參謀的身份出場。
他自然不是一個人來的,船艙里還有陳圓圓和顧橫波在。
因為什么事情都不管,所以通常王霄都是到了日上三竿才會出來。
而且這艘御架龍舟雖然很大,可隔音效果也就一般。
這些時日里,每天晚上崇禎都會被吵的難以入睡,只能是起床繼續處理公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