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部電影的時長是有限的,以當前慣常的電影結構而言,最多能夠承受兩條主線,否則的話,信息量就太大了,表現不過來,別的不說,單單是出場人物就眼花繚亂的。”
“可青子目前的要求,卻不僅僅只是兩條主線,而是最少四條!如果是按照他的要求的話,怕是這四條主線的起因經過都交代不清楚,人物匆匆出場露一面,電影就要草草結束,這是根本無法完成的。”
“這個問題,不要說是青子了,連我們,連其他任何一個但凡是有點影視素養的人都會知道,青子肯定也知道,但他還是這么要求了,這就說明,這么做,肯定是可以完成的!”
劉子路一步一步進行分析,首先確定了周青這個不可思議要求的合理性。
“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用普通的慣性思維是不行的,青子的思路一般都是天馬行空、不拘一格,這一點,我們要向青子學習,所以我靈機一動,有了一個靈感。”
“我們不能像是以前那樣,先構思一個故事梗概,然后再詳細地填充起因、經過、結果,完成故事大框架,而后再補充支線,填充血肉,這樣是行不通的。”
“我們要完全摒棄這種思維模式,而是根據青子的要求進行分析。要如何把四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單元串在一起?這就需要一個共通點!或者說,一個引子。”
“對,我也是這么想的,這四個故事單元,全都圍繞這個引子來展開,因為這個引子,從而彼此間產生一定的邏輯關聯。”
兩人說到這里都有些興奮,因為這種思維模式是一種很新穎的思維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書本上根本就沒有這么講過,兩個人屬于是摸著石頭過河。
“潤生,我這里有一個大體的創意,我先給你講講啊。”
“首先,串起四個故事單元的引子,我設定成的是一筆錢,一大筆錢。”
“我們可以先設定這一大筆錢在A團伙的手中,然后有BCD另外三個團伙同時盯上了這筆錢,想要進行搶奪。”
“這筆錢為什么會在A團伙手中,以及另外BCD三個團伙為什么想要搶這筆錢,就是四個故事線,隨著四個故事的不斷展開,最后四條故事線交匯在一處,戲劇沖突完全爆發開來。”
劉子路在陳潤生的目光注視之中,娓娓道來,向其闡述自己的思路。
“這里有一個問題,子路,我從觀眾的角度來說,你設定BCD三個團伙從A手中搶錢的意義何在呢?我直接看B如何從A手中搶錢不就行了?你另外多出了兩個團伙,究竟看點在哪里?”
“從電影結構上來說,另外多出來的搶錢的兩個團伙,完全就是多余的!除了給觀眾灌輸龐大多余的冗余信息之外,并沒有其他什么價值。”
陳潤生這時候打斷了劉子路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對,這的確是一個問題,所以,BCD三個團伙還不只是單純地要搶錢,他們之間也要加強戲劇沖突才行,四條線相互之間,都要加強戲劇沖突。”
“戲劇沖突不是說有就有的,子路,一部電影才只有一個半小時,還得有起承轉合,四個故事線之間的沖突要怎么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