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是一個框架,但是其中的精妙之處,讓李群對于分析拓撲、代數拓撲的理解,有一種高屋建瓴的既視感。
黃明哲正在準備第二篇論文,就是第一篇的更進一步,題目叫“分析—代數—拓撲的重關聯集合”。
對于默默無聞的黃明哲而言,他的論文發布并沒有引起什么波瀾,誰也不會關注這種無名小卒的動態。
不過他還是在自己的圍脖賬號和思維網的科學之家上,發了論文題目和概要,以及RePEc的網站鏈接。
國內的不少大學生在科學之家都有賬號,主要是科普文章和問題解答有獎勵,甚至不少大學教授也偷偷的開了賬號,賺一點外快。
而黃明哲這個思維網的創始人,如今國內互聯網炙手可熱的人物,自然一舉一動都引人注目。
很快不少人都了那篇論文,其中在科學之家的論文,是完整的中文版,而在RePEc網站上的論文,則是英文版。
復旦大學的教師宿舍區。
夜幕降臨下,這里顯得格外的幽靜,不過有些人卻睡不著覺了,特別是復旦數學系的教授蘇青竹,是國內知名的拓撲學領域大拿,年紀三十五的蘇青竹,拿過不少國際數學獎項。
今天他的一個學生,將一篇文章推薦給他,本來蘇青竹并沒有太過于在意,不過當他吃完晚飯,打開RePEc網站瀏覽這篇文章時。
“竟然是分析拓撲和代數拓撲的整合。”
“咦?有意思。”
蘇青竹目不轉睛的看著一行行公式和推導過程,不時地點了點頭,又時而眉頭緊皺。
抓起一旁的草稿紙和鋼筆,他來來回回翻看著論文,并一邊計算著其中的數據,并且嘗試著順著作者的框架,應用這個框架來套入拓撲學的其他分支。
“天才,吾不如也。”蘇青竹放下手上的鋼筆贊嘆道,隨即他又翻回首頁。
“HuangMingZhe?黃明哲?中山大學?”
對于這個名字非常陌生,中山大學那些數學教授他都認識,國內學術圈就那么大,他們數學領域都多多少少相互認識。
蘇青竹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連忙抓起電話,給中大數學研究院的朱熹平打電話。
電話對面的朱熹平也是聽得一頭霧水:“青竹,你會不會搞錯?我們學校沒有叫黃明哲的教授,學生倒是有一個。”
“學生?反正對方的通訊地址就是你們中大,這個好事情你是跑不了。”蘇青竹羨慕嫉妒的說道。
“那我就先看看,回頭有具體情況,咱們再聊聊。”
“沒問題。”
剛剛掛了電話,朱熹平的電話又響起來,一看號碼原來是浙大的沈一兵,又是剛才那篇文章的事情,接下來中科大的李嘉禹也跟著打電話過來。
前前后后他接電話,就接了十幾通,搞得朱熹平一頭霧水。
“我到要看看,什么論文可以讓這么多人趨之若鶩。”
打開電腦登錄RePEc網站,輸入“分析—代數—拓撲的完整性構架”,點擊搜索之后,文章立刻彈了出來。
作為拓撲學領域的大拿,他偏向于龐加萊猜想方向,但是作為一個數學家,數學的各個分支,朱熹平多多少少都了解。
看來一會之后,這篇文章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嚴謹。
七十多頁論文之中,無論是推導過程和公式應用,都顯得嚴絲合縫,沒有出現根本性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