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無論是在青藏高原的雪域之中,還是塞外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或者塔里木盆地的漫天風沙里。
只要存在通信基站,便可以直接通過腦波眼鏡登陸南柯夢界。
在云貴高原的蜿蜒曲折中,在南海的碧海藍天下,在長江兩岸的繁華都市里。
無數拿著太赫茲手機的測驗員,正在打電話、發短信、上網沖浪。
在百色市的黃天賜拿著手機,在公民之家上面選擇了一個電影網站,點擊下載了剛剛發行的科幻電影《機械星球》。
付費之后,他一點擊電影便出現在手機上面,幾乎感覺不到下載時間,又同時打開多個網頁,上網速度依舊是非常快。
流量監測上,幾乎是達到了300G每秒的下載速度,而上傳速度也差不多是這個速度。
而目前在研發之中的5G通信,理論上可以達到10G每秒,實際上達不到這個數值,華為的通信實驗室里面,可以做到400M每秒。
至于現在正在使用的4G通信,普遍在10M每秒以下,而有線的光纖通信大概在1000M每秒左右。
由此可見太赫茲通信比光纖通信、4G、5G更加的強大,而太赫茲還沒有達到極限,它的傳送速度上限是1T左右,即1024G每秒。
其實太赫茲通信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路損嚴重,傳統的通信距離不會超過10米。
不過黃明哲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從太赫茲的頻段之中,找到了一個特殊頻段,然后通過功率和編碼器,將這個頻段的一個特性激發出來。
那就是電離層放大器特性,這種特頻太赫茲波經過大氣層的電離層之后,就會被極大的放大,而且可以穿透絕大多數的空氣成分,有效的減少了路損問題。
這種情況下,既避免了傳統通信衛星的尷尬,容易受到大氣運動的干擾;又不同于傳統無線通信基站的無奈,必須通過布置大量的基站來保證通信質量。
在沒有基站的區域,太赫茲通信依舊可以提供30G每秒左右的通信質量;而在基站覆蓋區域,則可以達到最快360G每秒的通信質量。
就比如黃天賜現在的高嶺寨,這個基站可以覆蓋半徑3公里左右,不過考慮到山體的阻擋,估計只能達到一半左右。
不過這個問題也不是不可解決的,可以在各個區域建設中繼站,思維社和華為聯合開發的太赫茲通信,采用了兩種模式并行。
即通信衛星提供大范圍的通信,而地面基站則提供小范圍的高質量通信,形成無死角的覆蓋。
除了在高嶺寨這種山區的大型基站,此時在東部的都市區里面,莞市、惠州市、汕美市三地,還在進行微基站的測試。
在汕美城區的一棟普通寫字樓里面,十幾個測試員正在測試著微基站,微基站大小和我們常見的路由器差不多,插上電源之后,便可以服務周圍半徑50~20米。
而微基站可以和電腦手機直接連接,又可以串聯到大基站上面,在城市里面實現全面覆蓋。
“好快!”測試員拿著太赫茲手機在整個寫字樓里面走來走去,另一個測試員則不斷的記錄著數據。
這些數據都需要反饋回去,作為太赫茲通信系統的改進,作為初代產品肯定存在一些問題,別看在實驗室里面非常完美,在實際應用上,情況比實驗室復雜得多。
“發現一個問題,靠近電器之后存在一定的干擾,特別是在原來的4G基站周圍時,干擾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