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夢界——真理城。
科學院的地質研究院。
在南柯夢界值班的地質學家馮青云,突然收到一封郵件。
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封協助研究函件,內容主要是關于中微子流發射軌跡,確定藍星內部地層的放射性層,以及建立一個避開放射性底層的地面發射點。
咦?最高機密?
馮青云看到這里,心里面一頭霧水,中微子和地層放射性有什么好涉及最高機密的?
而且邀請函的署名,是黃明哲和張庭玉,對于黃明哲國內科學界就沒有人不認識,而張庭玉是高能所的副所長。
這才是馮青云疑惑的原因,他一個搞物理和數學的,怎么也玩起了地質學?
不過既然是最高機密,他也非常識趣,點擊接受邀請,隨即他的身影消失在真理城。
出現在黃明哲特別設置的一個虛擬空間里面。
這個虛擬空間里面,此時已經有不少人在忙碌著,馮青云還看到了地質研究院的另外兩個研究員。
看著相關人員已經到齊,黃明哲開門見山的說道:“首先非常感謝各位百忙之中抽空過來,接下來我說一下任務……”
他簡單的解釋了這一次的任務,就是建立一個中微子發射器的星球發射點模型,這些發射點有兩個要求。
第一,安裝區域相對隱蔽和安全。
第二,盡可能在不經過地層放射性層的情況下,讓中微子流可以覆蓋最大的面積。
盡管不明白為什么要避開地層之中的放射性層,但是馮青云還有盡職盡責的說道:
“地層之中,地殼的放射性非常低,不過上地幔的頂部莫霍界面,與地殼之間有一個軟流層,這里是距離我們地面最近的放射性層。”
馮青云一邊說,一邊將藍星的剖面圖投影在眾人面前。
軟流層深度在50~250公里之間,可以歸屬于上地幔的一部分,是巖漿的生成地,也是一個放射性元素高度集中的地層。
高度集中的放射性元素釋放了能量,放射性能量加熱了硅鎂鋁氧化合物形成巖漿。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不少天然大理石的放射性嚴重超標,另外巖漿也是非常多金屬礦床形成的原因,特別是那些放射性礦物,絕大多數都是被巖漿裹挾上地殼的。
“那大家就按照目前的軟流層上限,開始計算出適合的中微子發射器安裝點。”黃明哲吩咐道。
“沒問題。”
眾人按照自己的專業行動起來。
軟流層距離地面的上限是50公里左右,但是這個數字是一個平均值,地殼之中大洋地殼比較薄,而大陸地殼又比較厚,這些因素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
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41公里。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公里;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
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