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本科生,高仲軒現在覺得一片迷茫。
能不迷茫嗎?
一夜之間大腦裝入了一座圖書館,還變成百毒不侵、素質超強的小超人,感覺上的十幾年學白上了,都是在浪費生命。
看著電視上正在打廣告的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已經開始蔓延向國內各個領域。
比如現在的環衛工作,就是人工為輔,環衛機器人為主。
很多工業產品流水線,自動化程度正在迅速的提升,一些自動化程度高的工廠,已經實現95%左右的自動化生產。
那么公民的工作崗位規模,豈不是變相被壓縮?這種情況是真實在上演,而且是整個社會的邁進。
但是國內實際失業率卻沒有太高,依舊維持在6%左右[注:官方數據常年4.5~4.7%之間,但是實際應該高出1~2%。]。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實際上,這是后工業時代的一個重要體現,人類不在從事機械性的勞動,而是從事服務業、商業、農業和創造性工業。
如果看民眾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兩年來的整體增幅只有2.6%左右,然而華元的幣值卻增幅了267~284%。
意味著2013年的100塊錢可以購買30公斤面粉;而到了2016年,100塊錢可以90公斤面粉。
今年華元和美刀的匯率,就一度到達2.6:1的程度。
華元瘋狂升值,看起來是不利于出口,但是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因為華元的升值內在因素,是基于可控核聚變為基礎的生產力爆發。
這是一種自發性的升值,是為了讓生產力和貨幣價值相匹配,而不是空洞的脅迫性升值。
而且出口產品并沒有受到影響,因為核聚變反應爐帶來的生產力爆發,有效的壓縮了生產成本。
只不過相當于國外沒有吃技術升級的紅利罷了,因為華元幣值爆漲,意味著購買外國的東西成本下降了,而國內出口產品是通過降價來抵消升值。
要實現這種貨幣升值模式,前提就是生產力真跟著上升,不然后果就是和東瀛一樣,自身產業因為貨幣升值而競爭力下降,從而導致經濟長期低迷。
而今年華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突破180萬億華元,按照當前華元幣值計算,相當于65萬億美刀,是米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倍略多一些。
或許有人認為這個幣值相當浮夸,但是如果考慮到雙方的人口數量,華國人均GDP還是略低于米國。
但是華國國內有基礎支撐這么龐大的經濟規模。
目前國內的支柱產業有:虛擬網絡、6G通信、計算機軟件、高能電池、電動汽車、半導體和電子設備、精密儀器、溫室立體農業、自動化機器人、家用電器、海水淡化、煤炭化工、生物醫療,以及全體系的輕重工業。
還有近期正在推進的新基建計劃、大航天計劃、大循環計劃[注:大循環計劃即精細化垃圾廢品、廢料、廢水、廢氣回收,實現無垃圾無浪費社會。]。
這些產品是華元幣值的擔保物。
其中煤化油、煤化氣是能源方面,反正現在南高麗和東瀛,已經有80%的原油和煤氣是華國供應的。
農業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糧食總產量達到驚人的5.7億噸,油料作物和動物油、蔬菜水果、家禽家畜、蛋奶魚肉基本實現自給自足,甚至有大量出口的盈余。
這就是可控核聚變、海水淡化、新材料技術等新技術,帶來的社會全面提升。
……
高仲軒老家在秦省北部的長城風沙灘地區,本來他已經打算在嶺南準備打工賺錢,然后把父母家人接到沿海地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