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刪除了文件之后,魏風問道:“純中子材料?明哲,我認為這是一個未來的大方向,科學委員會對此是什么態度?”
“我和其他人討論過了,已經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黃明哲又不是傻子。
有尼伯龍之心這個實物在手,如果還不重視這方面的研究,那他就不配當科學委員會的理事長了。
眾人又將話題拉回核聚變方面。
目前可以將重氫原子聚變到碳原子,對于能量生產量并沒有太多提升。
重氫原子的原子量是2.016,氦原子的原子量是4.003,碳原子的原子量鐵原子的原子量是個重氫個氦原子個重氫個碳原子個重氫個中子個鐵原子從上面的反應原材料到反應最終產物,可以看出重氫→氦和重氫→碳,這兩個過程中質量損失率,反而是重氫→氦多于重氫→碳(質量損失越多,產生的能量越多)。
根據黃明哲等人對于金烏核聚變反應爐的測試,核聚變反應到碳原子階段,能量輸出功率僅僅只提升了4而如果可以反應的鐵原子階段,預計能量輸出功率可以提升50~60%。
兩者差別非常巨大,因此碳原子階段不過是一個過渡階段。
當然這并不代表碳原子階段沒有用處,碳階段不一定需要利用重氫來作為核燃料,氦、鋰之類也可以作為核燃料使用。
隨著核聚變越發靠近鐵原子,就意味著可以利用的核燃料元素種類越多,可利用的核燃料種類越多,便可以提升宇宙飛船在外太空的補給便利性。
畢竟鐵原子之前的元素,在宇宙之中一抓一大把,哪怕是空曠的星際空間,多多少少有游離態的氫原子和氦原子。
比如,太陽風帶出來的氦3之類,數量就非常多。
再不濟,還有小行星之類可以捕捉,作為核燃料補給使用。
黃明哲鼓勁道:“我們加把勁,反正現在一大堆科研人員,我不信有幾億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新人類,會比一窮二白的五六十年代還弱。”
“那倒也是。”董寬笑著回道。
現在新人類的工程師和科學家才是社會人員的構成主體。
目前登記在冊的工程師和科學家數量到達4.6億之多,還有非常多是沒有來得及認證,或者干脆沒有興趣認證的。
這么多工程師和科學家,現在就投入到幾千個大大小小領域之中,平均下來一個項目可以分配幾萬工程師和科學家。
比起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僅僅在數量上有了質的飛躍,在人員素質上,安裝了生物計算機的新人類,幾乎可以一打十。
如果還搞不出什么名堂,他們干脆買一塊豆腐撞死算了。
全力以赴的科學委員會,正在大力發展各個領域,很多項目都紛紛上馬,不管有沒有收獲,先研究了再說。
如果一萬個實驗室,之后只有一百個獲得成果,對于新人類和科學委員會而言也不虧。
在物資和能量極大豐富的新紀元,新人類早已經脫離了資本經濟的運轉模式。
不再是資本市場決定研發,而是文明需要決定研發,這是一種本質上的不同。
如果資本市場來運作可控核聚變和生物計算機,估計人類社會的貧富差距、社會固化會進一步加大。
這是目的不同,導致結果也不同。
一個是為了金錢,一個是為了文明,兩者高度天差地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