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如此。”
“既然這樣,我們的火箭設計就應該有個度,我估計有效載荷2000噸,差不多足夠使用了。”
“那就以最大有效載荷2000噸為基準,設計最后一級前進系列。”
倆人定下了基調,設立這個標準,其實是因為在藍星大氣層內部,運載火箭滿載一萬噸以下,核動力等離子體發動機的性價比最高。
重量再提升,對于發動機的推力要求非常高,運載火箭的性價比太低,有點得不償失。
隨著太空工廠和太空采礦的發展,而且未來藍星的運載火箭,多用于人員交通和食品輸送。
李國慶和陳耀自然要未雨綢繆,免得造一大堆超大型運載火箭出來。
……
拉格朗日點L1衛星城,依附在小行星上面的太空艙和骨架,已經占據了小行星的表面區域。
在附近藍星20萬公里~26萬公里軌道上,其他56顆小行星就漂浮在這片區域。
其中一顆編號為“T7”的半金屬質小行星上,一艘“魯班級”宇宙飛船正在停靠在上面。
無數的納米機器人,孜孜不倦的在小行星內部采集著需要元素,對于新人類而言,每一種元素是有用的。
因此宇宙飛船的采礦,是一艘飛船專門采集一種或者幾種元素。
比如,這艘魯班008號,就是負責采集銅元素、銀元素、鋅元素,以及作為添頭的鐵元素。
如果T7小行星上的銅元素、銀元素、鋅元素湊不夠一船,就開采一些鐵元素。
魯班級的運輸方式有兩種,船內艙和外掛拖運相結合,船內艙為600~800噸,外掛拖運為1000~1500噸。
光明會推過來的這些小行星,都是直徑超過400米小行星,上面蘊含著豐富的原材料。
如果是小行星沒有的原材料,則在月球開采,如果月球沒有則由藍星地面運輸,再不行只能尋找替代材料。
新人類在這太空采礦和太空工廠方面,正逐步形成一套體系。
……
魯班008完成采礦任務,被拉著一塊1200噸的鐵塊,向18萬公里軌道過去。
那里有一座太空工廠,就是之前那顆誤入藍星的導火索小行星,為了紀念第二次凈化之戰,這顆小行星就被命名為“勝利小行星”。
三個多小時飛行。
魯班008采礦飛船停靠在勝利小行星的航天港上。
工廠的工程師和負責人,記錄了魯班008號的礦產種類和重量,便接收了這些礦物。
太空艙生產車間的流水線上,工業型納米機器人各司其職,生成骨架、輻射隔離層、保溫層、隔熱層、氣密層、管道、電線電纜、機械結構。
然后進入下一個環節,組裝上各種電子設備或者生物計算機、密封和出廠前的檢測。
最后涂裝上編號,準備交付使用。
整個過程中,人類只需要負責一部分檢測和調控設備,新紀元的生產便利性,體現出生產力的大爆發。
正是這種快速的太空生產,讓新人類在外太空的衛星城、宇宙飛船、太空基地可以與日俱增是建造。
也極大減少了后勤壓力,讓新人類可以騰出手來,準備進軍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