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觀察這些病毒基因序列的黃帆,突然發現了一個特點。
只要基核片段之中的67號脫氧核糖核苷酸和人體基因鏈條結合成功,即該脫氧核糖核苷酸不出現變化,那病毒就會和人體細胞形成共生關系。
他連忙記錄下這個發現,根據這個發現按圖索驥,又發現了基核片段中的32號脫氧核糖核苷酸,決定病毒寄生關系;55號脫氧核糖核苷酸,決定病毒的感染偏好……
在超算的輔助下,基核片段中的112個脫氧核糖核苷酸功能,被黃帆初步確定下來。
……
其實熒惑病毒的脫氧核糖核苷酸和藍星存在很大差異。
藍星的脫氧核糖核苷酸分子由三個分子組成:一分子含氮堿基、一分子脫氧核糖、一分子磷酸。
脫氧核苷酸是基因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決定生物的多樣性的部分,就是脫氧核苷酸中四種堿基。
分別是:腺嘌呤(縮寫為A),胸腺嘧啶(縮寫為T),胞嘧啶(縮寫為C)和鳥嘌呤(縮寫為G)。
這四個堿基的排列順序不同,決定了生物多樣性。
但是熒惑病毒,或者說火星微生物擁有的四個堿基,和藍星生物是不一樣的。
對于這個情況,黃帆和杜朋信等人早有預料,因為X基因的堿基甚至組成元素,和藍星生物就是有天差地別。
同宇宙規則下的趨同進化,只能決定生物的大方向,并不能決定生物的細節,這就是趨同進化下的大同小異。
火星微生物的四個堿基分別是:類腺嘌呤(L)、江嘌呤(J)、亞胞嘧啶(Y)、黃嘧啶(H)。
確定了這些堿基和脫氧核糖核苷酸之后,忙碌了一個多星期的黃帆等人,終于啟動了第一次基因修改實驗。
在原子成像掃描儀和納米機器人的輔助下,黃帆將基核片段中15號脫氧核糖核苷酸的江嘌呤替換成為類腺嘌呤。
啟動微量輻射刺激,改造之后的病毒依舊在高速變異著。
“直人你那邊情況如何?”
“失敗了。”江直人搖了搖頭回道。
放下納米機器人操縱感應器的杜朋信,松了一口氣:“我這邊好像成功了。”
“哦?”黃帆湊過去。
基核片段15號脫氧核糖核苷酸就是負責病毒復制的基因序列,黃帆他們打算通過修改脫氧核糖核苷酸的堿基,從而實現控制病毒的復制。
實驗繼續進行,在摸清楚了基因序列的功能之后,他們通過試錯的方式,逐步確認了病毒各個基因的開啟(顯性)、關閉(隱性)、應激開啟(被動—半隱性)、關聯(配合其他基因序列的堿基)。
這些實驗數據和結果,實現對于熒惑病毒的初步可控,給他們下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然現在他們只是完成了基核片段那一部分,而基核片段僅僅占熒惑病毒基因序列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他們需要進一步了解熒惑病毒原始毒株的所有基因序列,這樣才可以進行深入的基因改造。
沒有深入了解就胡亂修改基因,這不是在進行科研,而是在作死。
萬一修改之后,病毒變得更加可怕,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人類需要信仰科學,更加需要敬畏科學,而不是盲目的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