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振作的張越,帶著自己研究所的人,重新設計實驗,又和其他研究機構合作,優化遠程控制的技術,希望可以降低時間誤差。
另一方面,他也在嘗試,由超算系統負責實驗的全自動實驗。
可惜這個方案擺在面前的難題,就是高流速時間的影響,以及反應爐在外面,加上超態粒子在30億倍流速區中,會出現一些不可預測的情況。
這些情況綜合起來,讓全自動的超算系統,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畢竟超算系統和新人類本身,兩者處理事情的邏輯,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
超算依賴經驗主義,必須先有數據和相關規則,才可以進一步推演計算。
而新人類本身,除了經驗主義,也可以主觀的處理事情,繞過一些彎彎曲曲的步驟。
這種情況下,遵照死邏輯的超算,反應是比不上新人類的,超算只能依靠臃腫的計算力,來拉平和智慧生物的差距。
在瞬間反應和創造力上,死腦筋的超算,根本不適應主導科研工作。
如果超算可以主導科研項目,那它們就會成為真正的文明,而且可以踩著新人類,直接上位高等四維文明。
現在張越采用超算主動科研項目,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他一次性發生了1000艘科研無人飛船,進入了嘆息之墻之中。
經過了三百多年的航行,這些飛船成功抵達30億倍流速區。
隨即實驗開始。
果然情況不出所料,科研飛船的實驗情況,簡直是亂七八糟,反饋回來的信息之中,不少都模棱兩可。
如果僅僅是模棱兩可,還勉強可以接受。
更加麻煩的事情,各科研飛船之間,反饋回來的實驗信息,竟然出現了自相矛盾的情況。
單單是排除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就讓張越等人一個頭兩個大。
更加麻煩的事情,隨之接踵而至。
由于一部分反應爐,直接暴露在高流速時間之中,導致這些反應爐被時間侵蝕,科研飛船不得不舍棄這些反應爐。
問題是,這些反應爐之中,有張越需要的新物質。
他讓一艘科研飛船,強行回收了一個反應爐,結果導致飛船,也被時間一起侵蝕了。
這是一個兩難局面。
反應爐必須暴露在高流速時間中,而當新物質產生的那一刻,反應爐也差不多完蛋了。
張越看著手上的實驗報告,自言自語著:“必須找一種可以扛住時間侵蝕的材料。”
不過轉念一想,他又清醒過來。
如果可以找到抵抗時間侵蝕的材料,那就不需要遠程控制了,可以直接去30億倍流速區做實驗了。
到頭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接下來的實驗中,第一批無人科研飛船,陸陸續續報廢在嘆息之墻內部,變成一團團原始物質。
而第二批飛船,也在不久前,從測試場地出發。
第一批科研飛船的犧牲,帶來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雜亂無章,而且包含非常的錯誤信息。
之所以有錯誤信息出現,原因是由于嘆息之墻的環境,容易摧殘時空波,這些殘缺不全的時空波,又相互碰撞,或者糾纏不清,進而產生牛頭不對馬嘴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