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來,覃川更加堅定了復興云箏的信念。
為了能在次年的全國古箏教材會議上交出滿意答卷,覃川發奮投入編創云箏新曲的工作中,卻毫無進展。
桑蓉帶覃川去散心,云城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排遣了覃川的愁緒,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讓他在之前的《古箏云戲曲集》基礎上成功改編出《云城箏派曲集》。
古箏教材會議上通過專家們的交流、試奏和定級,其中16首選列為音樂藝術院校古箏專業學生的必修和選修曲目。
自此,“云箏歸云”成功跨出了第一步。
下一步是創新。
覃川認為只有集體的智慧才能讓復興事業走得更穩,他成立“云箏閣”集結了云城古箏演奏家群體,一起從事箏樂創作。
其間并不順利,有爭議、矛盾和誤解,甚至陷害,讓覃川陷入困境。
覃川母親擔心兒子處境憂慮成疾,好在桑蓉潛心照顧,讓覃川得以安心創作。
覃川和幾個有才華的古箏演奏家相繼創作出一批具有云城特色的箏曲,首演獲得巨大成功,吸引了一批專業作曲家加盟編創行列,還舉行了一場箏樂創作比賽,請來尹暢等權威大師做評委,覃川的新曲《春思曲》獲得第一名。
覃川的“云箏歸云”實踐已經進入全新的階段:加強云城箏樂的理論建設,形成箏樂理論研究。
覃川知道沒有箏樂的理論創新,云城箏派就難有立足之地。
云箏兩千多年歷史中箏學理論竟是一片空白。
覃川利用所有業余時間筆耕不輟,撰寫了一系列云箏理論,并在一次沙龍研討中提出應該創辦云城古箏學會,得到眾人一致贊同。
在覃川的帶領下,云城古箏學會正式成立。
覃川想要辦一本云箏雜志,但經費短缺,編輯力量不足。
彼時,覃川已和桑蓉結婚。
身懷六甲的桑蓉把家里積蓄都用于支持覃川的創刊,《云箏》雜志創刊前五期都是油印出版,此后,箏會眾人也是慷慨解囊。
當第六期正規印刷的《云箏》面世時,桑蓉生下了長女覃湖。
《云箏》是古箏音樂史上第一份大型箏學理論刊物,為全國各箏派的探究提供了學術空間,促進了古箏藝術在歷史新時期的發展。
此后數十年,覃川曾經的學生都長大成人,有的成了古箏教師,有的當了演出經紀人,有的辦起了箏團,大家在傳承云箏道路上扮演不同角色,一起為云箏的發揚光大貢獻力量。
而六十歲的覃川還被云城政府授予“勞動模范”、“突出貢獻”等殊榮。
祖輩致力于古箏事業發揚光大,可謂鞠躬盡瘁,有幸身為覃家人,覃漢覺得自己一味沉湎于小兒女的情愛中,而不肯承擔自己身為古箏世家一份子的使命與責任,實在太不應該了。
覃漢發誓,他要自己的大哥覃小津一起做云箏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