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醫院的一整天,宋澈在處理完樂紹成的治療方案之后,就泡在院長辦公室里,和潘喜成商討著聯合創辦中醫大學的事宜。
其實也沒什么可商討的了。
潘喜成的態度很明確,只提供實習崗位,至于招生培訓等工作,宋澈自己搞定。
潘喜成能夠這么爽快的同意合作辦學,無非是看中上頭領導正全力支持中醫的振興發展,給今后諸如埃博拉等潛在的傳染病大流行做足應對準備。
但是他又擔心宋大圣什么時候又心血來潮挖個大坑,于是提出了一系列的免責條款,盡量把風險轉嫁給宋澈一個人承擔。
宋澈自然理解他的小心思,也沒指望潘喜成能出多大的力,這項計劃,主要能借助到京城醫院的招牌就很足夠了。
“其實我一直覺得,中醫圈子里能多一些像宋澈你這樣的有識之士,中醫也不至于衰敗到如今的境況。”潘喜成感慨道。
他雖然不是中醫專業人世,但對中醫行業的弊端看得很透徹。
除了有太多白夜生這種徒有虛名的南郭先生在濫竽充數,另一個大問題,就是中醫們的“技術壁壘”。
中醫是一門很講究經驗的學科。
大部分的技術手段,無法套用公式和理論,只能靠著導師們手把手的點撥和教誨。
可惜,有句話叫‘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很多中醫高手,都會顧慮培養出了子弟會搶自己的生意,因此往往會留幾手。
你讓他們分享經驗,那跟讓他自絕財路差不多。
而現在,宋澈要創辦這個【中醫大學】的宗旨,就是要打破行業內的‘壁壘風氣’。
他做表率,將自身的技術和經驗,分享傳導給其他的中醫學者們。
“在我看來,中醫行業,最缺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了。”潘喜成補充道。
宋澈坦然一笑:“什么傳道受業解惑,我沒那么高的思想覺悟,我只是記得我爺爺當年的一句雞湯話:學到的要教人,賺到的要給人。”
潘喜成一聽,頓時雙眼一亮,豎起了大拇指:“有這么高思想覺悟的爺爺,難怪能教導出你這樣的后起之秀啊!”
在這蠅營狗茍、唯利是圖的年代里,絕大部分人已經習慣了自私自利的主流。
但捫心自問,這應該是非主流才是。
真正的主流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學到的知識可以分享給別人,這是一種精神食糧。
賺到的財富,也可以去幫助那些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
上升到企業,初期可以唯利是圖,但發展到一定的體量時,企業主就得思考起使命和責任了。
如果缺失了使命和責任,放任企業繼續野蠻生長,終有一天會遭到反噬和惡果。
“小時候,曾經有一個當地的大企業家找到我爺爺看病,其實他的病情很輕,就是一些心肌小毛病,但是我爺爺問診了一番后就把他轟走了,說這人屬于無藥可救。那企業家一度很不高興,說我爺爺是胡亂看病,我爺爺就說了一句:心太小,難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