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句話怎么說呢,根據他在歐羅巴宇航局工作幾年的見聞,航天事業的發展還真不僅僅是科技進步的事。
只要這些東西還在國家的框架內,那就不得不受國家戰略的影響,而國家是由多而雜的人類聚合而成的,也就是會受人類的影響。
因為人類各自利益、立場、受教育程度和信息接收程度的不同,影響也不同。
聽了張立言的回答,其實唐超也明白這些道理。
別人只能從地球和人類的方面思考這個問題,而他卻可以跳出這個框架,通過對比地球和坎星的情況來思考這個問題。
這種更大尺度的視角,還有其他文明做參考,讓他可以得到更多、更詳細的對比資料。
不過對比歸對比,這只能算“文”的,而今天,他親自經歷了一場“武”的。
他也聽說了一些情況,雖然這里邊有葉子煙的催化效果,可抗議者在這里喊了好幾天,他也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甚至馬丁跟他說了,這里邊有“生意”,但是他也算是見到一部分民眾對航天的不理解。
從航天誕生的那一天起,一直發展到現在,它就是極小撮精英玩的東西。
普通民眾,甚至普通國家都接觸不到。
別看現在宣傳科普做的這么好,仍然無法讓普通民眾真正的了解航天和太空。
雖然因為私人航天的崛起和發展,未來將是美好的,但是短時間內仍然無法拉近普通人與航天,人類與太空的距離。
這么想的話,這次會議的主體——“讓月亮離我們更近”,有多么理想化。
太空旅游項目其實從二十年前就開始了,只不過非職業宇航員,也就是那些“普通人”進入太空的費用是幾千萬美元。
有幾千萬美元在世界范圍內都算富豪了,而肯花幾千萬美元上一次太空的,那都不是一般富豪。
后來,私人航天公司崛起了,并且一來就瞄準了太空旅游。
聲稱要讓真正的普通人也可以進行太空旅游。
只不過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一家私人航天公司實現過軌道級別的太空旅游。
級別降低一點的倒是有。
比如亞軌道飛行。
就是乘坐飛行器飛到差不多100公里的“卡門線”高度,基本可以摸到太空邊緣,飛行軌跡是個大拋物線,可以體驗……5分鐘的失重狀態。
價錢相對于真正的軌道級太空旅游便宜多了。
很親民,只要25萬美元。
還有大氣邊緣飛行。
乘坐軍用戰斗機飛到20公里以上的高度,這個地方空氣稀薄,是民用飛機無法企及的高度。由于距離地球更遠了一步,在這里游客可以看到地球優美的弧線和浩瀚無暇的星空。
這個更便宜,只要1萬美元。
再就是拋物線飛行。
乘坐專門改裝的運輸機做拋物線飛行,實際上是一種宇航員的訓練方式,每次拋物線可以體驗半分鐘的失重狀態,宇航員進入太空之后,都要進行這種失重訓練。
只要幾千美元。
便宜是真便宜,但是跟太空沒什么關系,更別說摸月亮了。
沒辦法,地球的科技發展就是這個水平,除非像冷戰時那樣不計成本的瘋狂砸錢。
可惜,沒機會了。
不過在唐超看來,還有另一條路。
那就是他自己。
望著下邊閃爍的紅藍色警燈,他開始反思自己這一個月的所作所為。
最開始,他自己也警告過自己,不能飄。
可實際上,他又不是圣人,這種是發生他身上,不可能不飄。
他這一個月做的事確實沒有一點章法,東一腳,西一腳,自己都感覺亂。
他不知道復興那邊是怎么分析自己的,會不會因為分析自己這些行為瘋狂掉頭發。
但是他自己知道,自己該踏踏實實的做一些事了。
好在,才過了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