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一些設備需要先升級一下,制造基地的完成度也要高一點。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條長長的跑道。
就像預判了美瑞肯的預判,然后直接走“揚名路線”一樣,太空旅游才是星際領航者公司打開市場的最初計劃。
不管是用“初航號”往軌道送衛星,還是用“遠航號”往月球上送人運貨,都需要仰仗國家訂單。
私人發射衛星這事,有那么多公司搶,掙不到多少錢,登月訂單也是一樣,數量太少,幾發火箭之后,短時間內就沒需求了。
自己發射衛星,自己建立月球基地當然厲害,但是怎么說呢,短時間就是一直投入,別想回本了。
而太空旅游就不一樣了,按照他們的定價,一人一百萬美元就可以來一次太空游。
這可別說貴,之前的太空游可是幾千萬美元,還只是一張擁擠狹窄的硬座票。
理論上來說所有的地球人都是太空旅行的潛在客戶!
哪怕不談理論,談實際,短時間內也有百萬人的市場,差不多是千億美元級別的市場。
就是一天十趟航班,那也要干很多、很多、很多年。
自己恰不了獨食,還可以賣穿梭機,帶著大家一塊掙錢。
你好,我雙倍好,才是真的好。
比去搶那幾十億的月球訂單好多了。
去搶月球訂單,你還得跟著國家戰略走,很受限制。
而太空旅游是純商業的行為,以唐超的技術來說,可以直接成為行業規范的制定者,是領航者。
更別說這個市場每年還在增長。
再就是空間站計劃。
這個前期算是太空旅游計劃里的。
畢竟太空旅游光是繞著軌道飛一兩圈肯定不盡興,那就必須為游客提供一個“落腳”得地方,而在太空中,只能是空間站了。
不過他們的空間站并不是只當旅館用,那只是第一期工程,他們還有二期、三期計劃。
第二期是擴建,然后增加旋轉重力艙,可以讓人類在太空中更舒適的居住,盡量減小失重因素對人體的危害。
失重環境或許對很多科研和制造項目很有利,但對于人類來說卻不怎么樣,而增加旋轉重力艙就有利于人類使用太空失重環境發展新科技,自己卻可以不受失重環境的困擾。
第三期就更厲害了,他們會增加太空制造中心。
也就是把科研和制造模塊擴大,擴展到很大,可以造船的那種。
哪怕最開始無法獨立造船,當做太空維修站和材料回收站也是極好的。
計劃是回收太空垃圾,把太空垃圾還原成原料,然后制造零件對太空設備進行廉價維修,增加太空設備的使用壽命。
這就是他們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當然,這只是計劃,實際操作中肯定會進行更符合實際的改動。
比如……進度超快,用不了五年就能實現。
畢竟這些技術對于他們來說并不難,對唐超來說更是,坎星那邊有十倍時間加速等著呢。
而且現在可是全球化,哪怕被封鎖了,國內航天領域也統籌了資源,一些東西沒必要非得自己造,可分給其他公司做,帶著大家一塊掙錢。
完成了這些肯定不能閑著吧,那就開其他的任務,比如登陸火星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