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去管放平的座位,他直接飄到了觀景窗旁邊,用機械手輕輕抓住窗邊的扶手,首先引入眼簾的就是一座空間站和一顆月亮。
月亮就沒什么好說的了,坎星有兩顆月亮,這顆應該是那顆大的。
這座空間站就要好好說說了。
沃納之前跟他介紹過這座空間站,它是坎星目前唯一的一座空間站,定位跟地球那邊的國際空間站類似。
不過它可比國際空間站大多了,它有1200噸重,差不多是國際空間站質量的三倍。
而且它“四世同堂”,也就這1200噸的質量里集成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代空間站的模塊。
因為之前的“宇宙大升級”事件,坎星軌道以及之外地區的所有人造設備都沒有了,坎星小綠人不得不重新探索坎星,然后重返太空。
他們先發射了一個直徑1.3米的艙室做了做實驗。
這個艙室在唐超看來很小,但是對于身高不到80厘米的小綠人來說已經足夠了。
實驗完成之后,小綠人又發射了兩個相同型號的,組成了一個小空間站。
這種“多模塊,積木式結構”其實就有點地球第三代空間站的意思了,不過坎星這邊不這么認為,他們按照大小與結構的綜合狀態進行了分代。
之后艙室升級成了2.6米直徑,又發射了三個,還是積木式結構。
因為他們進展的太快,之前的小型第一代空間站還沒有達到設計壽命,所以就拼到了一塊。
再之后,他們的空間站艙室直徑大小又升級到了3.9米,又發射了好幾個,跟前兩代拼到了一塊。
這個時候的坎星空間站已經很復雜了,但是小綠人們還是感覺不夠,還想再加一些艙室。
因為結構有些不穩定,所以他們也裝了桁架,用來固定結構,之后又加了一些3.9米直徑的大艙室,最終形成了這個1200噸的超大空間站。
他們稱之為第四代。
既然已經到了這里,那唐超自然就要去里邊看看。
3.9米直徑的艙室相當不錯了,介于地球那邊3.35米直徑的天空一、二號實驗室和正式空間站4米以上的直徑之間,唐超進去完全沒問題。
這座空間上有好幾個穹頂艙,在地球這邊,這玩意就是觀景臺,而在坎星這邊,這玩意卻是個駕駛室。
不知道當初游戲的開發者是不是受老式轟炸機駕駛艙的影響,那時候各種偵查設備的技術都不發達,所以要用肉眼觀察,然后就搞出了全玻璃罩的透明駕駛艙,讓機組人員可以觀察大部分區域。
不過他看了幾個穹頂艙,發現只有一個還保留著駕駛臺,其他的都拆了,也變成了純粹的觀景臺。
當他通過穹頂艙觀察坎星的夜晚時,坎星的太陽正好從坎星背后升起來,這讓他見到了太空日出的壯觀景象。
他發現在陽光的映襯下,坎星肉眼能看到的大氣層霧蒙蒙的,只有那么薄薄的一層。
而整個坎星文明,就是在那層薄薄的大氣中誕生的,現在大部分小綠人,依然生活在那層薄薄的大氣中。
這種景象他在地球的網絡上看到過,他們人類,也是這樣。
雖然現在地點不一樣,星球上的文明也不一樣,可親自飛到太空中見識到這種情景,他……感慨萬千。
不管是地球還是坎星,它們都很大,養育了數以億計的智慧生命。
同時,它們也很小,從太空看,它們的生態圈只有那么薄薄的一層。
他轉頭望向星空,那些點點星光,有坎星系的行星,更多的則是遙遠的巨大恒星,甚至是整個星系。
那么巨大的東西,在這里看到的卻只是一個小小的亮點。
令人唏噓。
小綠人早就有了堅定不移的目標,那就是走向璀璨的星空。
此刻,唐超的目標也是一樣,比任何時候都堅定,人類的未來一樣是那片璀璨的星空。
這一刻,他的思想發生了某種他也不知道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