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種宇宙意識的日漸豐滿,人們越來越清楚,人類文明要想長期生存下去,免不了要離開地球。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可人類不能在搖籃里過一輩子。
然后人們就開始轉頭,看向更了遙遠的星空。
不過,地球始終是人類的家園。
而作為地球搖籃里最大的“孩子”,并且還去過別球家的星空里升華過自己,唐超已經不滿足于現在慢吞吞的進度了。
雖然因為基建狂魔的屬性,又花錢開了倍速,可他還是感覺公司建設的太慢了,以前或許還能忍忍,但是現在絕對不行了。
哪怕加班加點的完成了一期工程,制造速度也趕不上他的需求,更別說他心心念念的發射中心一點動靜有沒有。
在他的計劃中,江口市這邊的公司是總部,是研發中心,最南邊的北緯10度以內海島發射中心則是溝通地球與太空的交通樞紐。
他雖然要搞軌道穿梭機,之后更是要搞空天飛機,隨著技術的發展,它們的載重能力肯定會更好,可是哪怕能用最廉價的方式一次往太空運輸幾百噸物資,物資的大小也極其受限。
一般重型運輸機的貨倉高度都不超過五米,為了更大程度的擴大貨倉直徑,人們開發出了造型極其怪異的“白鯨運輸機”,跟大頭兒子一樣。
它把貨倉直徑拓展到了七米以上,專門用來運輸重量不算大,但是尺寸超大的部件,比如未完工的國際空間站艙段和寬體飛機艙段等。
這種貨倉尺寸的飛機在大氣層內飛行都比較費勁,更別說讓它沖出大氣層了,除非把空天飛機造的非常巨大,讓機艙顯得不那么臃腫。
可空天飛機的尺寸一大,各種數據也會急劇增加,能不能飛起來都是個問題。
在這方面,火箭就沒問題,目前最大的整流罩直徑可以造十米的,這已經不是問題了,而且人類還設計過更大的火箭。比如直徑12米的初稿“星艦”,還有傳說中直徑23米的“海龍”火箭。
這玩意不用在跑道上起飛,也不用借助機翼升力,純粹的“力大磚飛”。
太空時代前期,在地球軌道上從零開始建造空間站根本沒辦法實現,只能是在地面上把艙段建好,然后在軌道上進行組裝。
就算能建造,也是宇航員把現成的設備和零件固定到一塊,那種用鋼板焊接出一座巨型空間站的事,還得再想一段時間。
所以位于海上的超級發射場,唐超一定要建造,有了它,唐超才能用超級火箭把超級艙段運上太空,然后在軌道上組裝各種太空設施。
有了這些東西,再考慮鋼板焊巨型空間站也不遲。
一個人做事慢,那就多來幾個,人多力量大。
所以在去年最后的時間里,他把國內的幾個航天公司召集在一塊開了一個會,然后舉宣布成立一個航天聯盟。
雖然現在國內的航天資源得到了整合,各個公司之間的合作也更加便利的,可現在的問題跟在坎星差不多,合作不合作,對家公司有拒絕的權利,畢竟每個公司也有每個公司的利益。
哪怕同意合作,也有各種扯皮會議要開和超長的文件要簽,能煩死人。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收購,就跟在坎星一樣,當這些公司的老板,讓他們造什么,一個命令就行。
不過這里是地球,不是坎星,沒有那么容易收購。
如果收購不了,那就成立一個聯盟,讓各個航天公司之間的交流程序大大精簡,提高工作與辦事效率。
只要有這個聯盟在,再加上他的技術授權,他就能把這幾個航天公司牢牢綁在一塊。
跟一個公司也差不了多少。
如果可以,他甚至想聯合全世界的航天公司一塊發展。
可惜,這個夢想也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