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開始說起,天夏的載人登月計劃就不是“旅游式”載人登月。
所謂的“旅游式”載人的登月,實際上就是美瑞肯幾十年前搞的那種載人登月。
乘坐載人登月設備降落到月球上,出艙登陸月球,宣布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然后在月球表面活動幾個、十幾個小時,最后帶點紀念品,也就是帶點月壤返回地球。
這就是“旅游式”載人登月。
當然,這么說其實有點不準確,帶了點政治諷刺,畢竟這種載人登月還是有些科研價值的。
不過,也有限。
因為最長只在月面上活動過二十幾個小時,時間太少,也因為登月設備的局限性,能做的科學實驗太少了。
天夏不想做這種載人登月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搶“人類第一”這種政治意味濃重的名頭已經被美瑞肯拿了,不如做點更實際的。
所以天夏的計劃跳過了“旅游式”載人登月,不做那些重復但意義不大的事,直接上月球基地,讓宇航員可以長期駐留月球。
一旦成功,駐留時間就會暴漲,初期計劃是一年。
這個過程中可以再往那里運送設備,可以讓宇航員跟科學家在月球上更好的生存和做科研。
研究人類在外星球長期駐留的心理、生理問題,還有月球的地貌結構、歷史成因、資源分部等問題,對未來建立永久性基地,更好的開發利用月球非常重要。
這個計劃本來是要十年后進行的,不過在得到唐超的全套長征九號技術之后,載人登月計劃大大提前,但是月球基地居住艙的設計、驗證、制造速度就跟不上了。
好在已經開始進行了,也因為新一代載人飛船的技術成功,應該能趕上進度。
只是沒想到,唐超又給他們來了一個驚喜。
本來首艘長征九號火箭的試飛應該會載一顆試驗衛星平臺,驗證各種技術,但是它的噸位太小,也就驗證一下長征九號能不能飛起來,要說驗證其他的,那真驗證不出來。
想當初著名的月球火箭“土星五號”為了實現載人登月,前期試飛了多少次,從第一次實現人類登月的“阿波羅11號”任務編號就能看出來。
哪怕長征九號第一次往月球上運送的是無人的月球基地居住艙,并且天夏也沒錢做那么多次實驗,但至少也得來兩發試試,哪想到唐超上開就開大。
這誰頂得住?
而他的理由是……
“長征九號的技術是我提供的,我知道它的能力,也相信你們的制造能力,我想諸位也模擬過很多次吧,成功率怎么樣?”
成功率多少?
雖然還沒有實際發射過,但他們已經模擬過一千多次次,成功率達到了這個數值相當牛批,哪怕只是模擬數值。
在拿到唐超的“長征九號”技術之后,他們就跟自己正在研究的長征九號技術做了全方位的對比,他們發現,唐超提供的技術比自己正在研究的好。
不僅技術更完善,甚至他還提供了制造設備的技術。
由于在科技上被長期封鎖,很多相關的尖端制造設備買不到,只能自己造,但是因為技術積累的問題,自己造的設備總是差點意思,用這些自制設備造出來的零件也可以想象到問題。
現在唐超把這些技術都給了,國內就能自己造那些頂尖設備了,然后用這些頂尖設備造出來的零件質量也可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