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二號”的運動速度是200米每小時,這個速度相當于每秒……5.6厘米。
堪比櫻花飄落的速度。
但是,小兔幾是干嘛的?
它的全稱應該是“月表巡視器”。巡視器嘛,最大的好處就是——會動!
不要低估這個特點,這就意味著它相比于著陸在固定點的著陸器,研究的范圍和內容多太多了。
它載有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和中性原子探測儀等設備,能在不同區域進行一系列科研任務。
因而,它最重要的使命——科研!
這意味著它絕大部分能源都需要用在科研儀器上,運動功能只是輔助這些儀器。
其他類似月球車和火星車呢?
對于公眾而言,此前最火爆的幾輛車莫過于美瑞肯的“勇氣號”、“機遇號”和更大的“好奇號”火星車。
而不是白熊的“月球車一號”和“月球車二號”月球車,它們還是“核動力”的呢。
沒辦法,美瑞肯很會宣傳,而且人家還活著。
勇氣號和機遇號都是185千克量級,質量與玉兔二號的140千克差不多。
但是,兩輛火星車的運動速度也是以厘米每秒來計算的,它們倆的“飆車”極限速度僅有每秒5厘米,而平均運動速度更是每秒1厘米。
這種無人探測車的自我防護系統非常嚴謹,它們基本上都是每開10秒就停下20秒。
它們需要檢查前方的地形,再用自己微弱的“智商”進行計算,避免風險,防止翻車。
所以實際上兩輛火星車開的效果是:花10秒鐘往前走了大概一個人類手掌的長度,然后停20秒鐘,看看前邊的路有沒有坑,再繼續努力往前走或改道。
就算是后來“核動力”的好奇號火星車,體型更大,達到900千克,但速度也是這個級別。
其實如果用于科學研究,速度快了反而不好,比起“走馬觀花”,還是“觀察入微”比較重要。
因此,科研型巡視車都厘米每秒這個速度級別。
它們不僅要走的慢,方便它們觀察,有時候還要停下來,對著某個地方觀察很長時間。
玉兔二號就是這樣,別看它的速度可以達到200米每小時,可那是沒有障礙時“飆”直線的速度。
實際上它已經在月球上跑了兩年多了,結果連1000米都沒走到。
那月球車到底能不能快?
當然。
月球車里當然有快的,比如阿波羅登月中,宇航員駕駛的“敞篷”月球車。
其中最快的是阿波羅17號任務的月球車,開出了17千米每小時,也就是每秒4.7米的速度。
創造出了人類在外星球最快的駕駛速度記錄。
但是,它只是一次**通工具,因為它的能量來源是銀鋅氫氧化鉀,是不可充電電池,用完就廢。
要做科研,還是需要宇航員親自帶著設備下車進行。
無人探測車的優勢就是不需要宇航員親自到場,劣勢自然就是速度太慢太慢。
除了“隨波逐流”的獲取科研數據和照片之外,能做的事很有限。
如果科學家通過照片發現它稍遠的地方有什么可能存在研究價值的東西,需要它過去研究的話,那需要走相當長一段時間。
這次的7車和8車就是為了解決這種情況。
人們可以在地球操縱它們,最大度達到了10千米每小時,但是一般操縱速度會限制在5千米千小時,約等于每秒1.39米。
月球車的視角高度不錯,可以看很遠。
遠遠的看到危險,除了計算機給出的提示,駕駛員肉眼可見,人腦可算,可以操縱它們及時停下,就算訊號延遲,也只不過是再向前走兩三米。
遙控車的速度不算“太快”,做好預判就行。
這樣的話,遙控月球車不說每小時跑5公里,至少3公里肯定有了。
如果科學家通過無人月球車或者衛星發現了附近有奇怪的地方,想過去研究一下,就可以讓地面駕駛員遙控這樣的月球車去偵查,
半噸重的車體,可以兼顧速度和科研,上邊裝的科研設備一樣不少,跟同批次的其他六輛相同。
要知道那幾輛有人駕駛的月球車質量才431千克,還要載人載設備,所以只能當代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