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科學家在研制宇宙飛船的同時,也研究制造太空食品。
經過許多次的太空實踐,科學家發現,太空食品要求營養豐富、衛生、進食方便。
而這些“實踐”,都是從“牙膏”開始的。
第一代的太空食品當然不是真牙膏,雖然牙膏是入口的東西,人們刷牙的時候吃點沒問題,但那玩意真不適合當飯吃。
這里說的“牙膏”,只是因為食物的狀態跟牙膏太像了。
最初的太空食品因為人類對太空的了解有限,同時技術也有限,所以只是為了解決航天員的“溫飽問題”。
那時候都是把食物打成漿糊,例如牛肉漿、蘋果漿、菜泥和肉菜混合泥等,它們被壓到鋁制牙膏殼內,吃的時候就像擠牙膏似的,將它們擠壓到口中。
它們具有最初的太空食品特性,就是體積小、便于攜帶運輸,也便于食用。
甚至連咀嚼都不用,機器打成的漿糊可比他們自己咀嚼的細致多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進步,牙膏產品升級了,它們被做成了一口一塊的壓縮食品。
這就是第二代的太空食品。
在太空里吃東西的終極阻礙就是沒有重力,所以食物不能有碎屑,一旦吃出來碎屑,就會在空氣中飄蕩。
如果航天員一不小心將碎屑吸入肺部,那可不是開玩笑的,就太空返回地面的流程和顛簸,死亡并不遙遠。
所以制作成一口一個的小食物塊,保證航天員一口可以吞下一個,并且保證不會因牙齒咬而產生碎屑是非常有必要的。
到了這個時候,有一說一,牙齒咀嚼東西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幸福感,最起碼比擠進嘴里,然后用舌頭抿兩下就咽的“牙膏”好多了。
而到了第三代太空食品,就使用了脫水復水技術。
它們主要是一些冷凍干燥的食品,如米飯、面條等主食和各種菜肴果蔬,加水就可以食用。
由于太空中沒有重力,為防止水四散飄走,要將水直接加入食品包裝袋內進行擠壓,等水和食物充分吸收之后就會變成黏糊糊的一團,然后就可以吃了。
不過這種糊糊只是防止食物飄成一片,跟最開始的漿糊不一樣。
這種食品更接近于地面的普通膳食,糊糊中具有食物的顆粒感,像是加多了醬汁的正常食物,能滿足航天員的口感和口味。
而到了第四代太空食品,也就是領航者摻和太空食品之前的太空食品主流,它們已經好的非常多了。
因為科技足夠先進,所以空間站可以使用冰箱和加熱裝置,于是熱穩定食品和冷凍冷藏食品都出現了。
前者是經過加熱滅菌自理的軟包裝和硬包裝罐頭類食品,可以長期存儲,還可以直接食用。
后者是在地面上凍好帶進太空的,融化后可食用。
因此航天員除了可以吃到主食,還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水果和加熱后的鮮湯等食品。
也因為各國宇航員有各自的飲食習慣,所以第四代太空食品的種類非常多。
當然,現在領航者摻和了太空視頻領域,它們已經算上一代產品了。
也就水果蔬菜等這些原材料級別的食物不算什么代差,畢竟都是同樣的運送方法。
這個世界又沒有縮小機,蘋果是壓縮不了的,強行壓縮了估計也就不是新鮮食物了,也就不會被航天員們期待。
說這些新太空食物算新一代,并不是因為軌道穿梭機可以為所欲為,至少不是全部歸功于軌道穿梭機,食物里邊確實是使用了新技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