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冒險之星主打的一個可重復利用和平穩降落,這是之間長征五號不具備的。
但是在領航者交易了一些技術之后,新版的長征五號也能回收重復利用了,而且它的起飛重量實際只有800多噸,比冒險之星1200噸的起飛重量小多了。
關鍵是兩者的載重差不錯。
然后,就是長征五號的優點了,它的“貨倉”,也就是整流罩是可以變的,變小就不說了,重點是它可以變大。
5米直徑的整流罩屬于它的標準整流罩,跟它的芯級一樣粗,但縱觀火箭設計制造史,通常整流罩是可以做的比火箭大的,所以長征五號可以用6米、7米、8米,甚至更大型的整流罩。
只要載荷的重量還是二十多噸,那么超出芯級的直徑的話依然可以運上太空。
就像領航者以后要發射的小型旋轉模擬重力艙,它收縮起來的直徑可以達到十幾米,于是芯級只有5米的“遠航號”火箭要頂一個直徑15米的整流罩。
唐超在坎星使用坎星科技測試過,它……是可行的!
但是冒險之星的貨倉就不行了,它只有那么大,無法變動,所以它只能運輸執行直徑小于5米的設備。
這限制就太大了。
像“星艦發射系統”,它同樣可以100%回收,只不過分了兩截,可它的貨倉直徑就大多了。
除了降落相對于冒險之星的水平降落有點暴力,其他都性能都要超過不少。
而且追求水平降落那點“平穩”的話,二級小航天飛機追夢者號也能實現,它就是在跑道上水平降落的。
再說到它的新任務——載人。
最開始冒險之星的設計就是無人貨運空天飛行器,現在才加上了載人的任務。
載人跟載貨可不一樣,它需要大量的維生設備,尤其是它高達20多噸的載重量,肯定不會像載重2.5噸的軌道穿梭機一樣只載幾個人,必定要幾十上百的。
如果同樣是用于太空旅游,幾十上百人的載人數量,相應的機組和服務人員數量也得增多,最起碼占據載人數量的十分之一。
它有不能直接在跑道上滑跑起飛,需要專門的發射臺,起豎只有才能發射起飛。
因為它的翼展寬達40米,一般的火箭根本就沒有那種“寬度”,所以需要建設新的發射臺。
各種各樣的設備和服務肯定會導致發射成本增加,算下來最起碼得1.5億美元。
這些錢要是分攤到太空游客身上,按載人數量100,去掉服務人員10名,剩90名乘客。
每個人至少萬美元。
這還是成本價呢,要是像賺錢,每名乘客可能要掏200萬美元才能進入太空。
雖然比之前的載人航天收費便宜,可是有領航者100萬美元一位的價格,他們直接翻了一倍!
人們都是會算賬的,哪怕復雜了不好算,但100萬美元對于200萬美元還是很好算的。
這根本就沒法比。
所以商業化的載人航天,也是有點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