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美瑞肯載人登月飛船很多人都感覺對不起“飛船”這兩個字,因為它們看起來毫無美感,很多設備都裸露著不說,著陸腿、加固桿、天線也肆意伸展。
最主要的是載人艙室因為要住人、要放設備、要包裹住燃料罐,那真是這里突出一塊,那里又凹下去一塊,為了盡量的減輕重和減少制造難度,它也不搞什么弧形了,直接平板往上懟。
這方面,可能沒成功登月的老毛子登月飛船更漂亮一點,它的動力噴射模塊是簡陋了點,燃料罐都暴露著,但是人家的載人艙漂亮啊。
跟美瑞肯亂七八糟不知道多少面的凌亂多面體載人艙比起來,最起碼人家的載人艙做了設計,整體看起來像是個球形。
當然,主要也是老毛子的登月飛船比較小,只有5噸重,只搭載一名宇航員,設計起來“相對”簡單一點。
而美如肯的登月飛船重達16噸,要搭載兩名宇航員,那要求自然就多了,為了讓它可以完成任務,其他方面自然就無暇顧及了,得先讓它能飛、能落、能載人。
現在美瑞肯另外兩個登月飛船就跟那時候的飛船差不多,也就技術先進了一些,但是外形嘛……非常保留傳統。
網友們又大多是顏狗,所謂“三觀跟著五官跑”,某些網友看人是這樣,看科技設備也是這樣。
當然,人和機械是沒法比的,人長得好的不一定是好人,但機械的顏值高了,那真的代表科技含量高,“戰斗力”也更強。
這一方面太空叉的星艦登月飛船就贏了,它保持了一貫的“子彈”外形,光滑而簡潔,還通體雪白,看起來非常漂亮。
而且它還可以復用,用助推器從地球起飛,然后再發射兩枚燃料補充“星艦”給它加注燃料,它就可以飛向月球了。
降落月球之后,卸人卸貨,重新加注燃料就可以起飛返回地球。
想法很好,但……需要的前期準備太多。
所以在業內人士看來,還是另外兩個“復古”方案成功率高,單就重返月球這件事來說。
不過三個方案的進度差不多,雖然近地軌道方面星艦火箭勝利了,但是月球方面,三家的勝負還沒分出來。
美瑞肯定下的重返月球日期也臨近了,不知道最后會選哪個。
而領航者這邊,“奔月號”登月飛船已經檢查到最后幾個項目了,檢查完畢就可以運往發射中心。
“奔月號”登月飛船高12米,比已經在月球上,不展開太陽能板的月宮二號還高了4米,但是重量卻少了10噸,只有40噸。
因為月宮二號的直徑達到了6.5米,而“奔月號”登月飛船的直徑為5.5米。
也因為要載人,所以它的“肚子”相對空一點,最起碼沒有塞進去八輛月球車。
它的造型也類似于子彈型,但是相對于完全光滑的星艦登月飛船,它外殼上還加了不少外部設備,所以算是介于“老式登月飛船”和“科幻式登月飛船”之間的一種設計。
這就讓它又有顏值,又有實力,并且可以讓領航者公司輕易的制造出來。
從開始到現在,還沒到一年的時間。
相對于“電線桿”一樣,豎起來相當高,載人艙還在頂部,出艙登月要靠電梯的星艦登月飛船,它就矮多了,再加上燃料倉和推進器掛在了四周,可以讓它的艙門放在最底部,走三四步樓梯就能完成登陸。
而且它也是可以復用的。
只要在月球上得到燃料補充,它就可以輕松的來往于地球軌道和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