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把開采過來的冰塊進行融化,然后提純,把混合的雜物和水分離,再把水輸入進燃料轉化爐中,最后出來的就是液態燃料了。
傻瓜式操作,很簡單。
除了轉化爐本體比較復雜,其他的都是地球上的簡單設備,集成到一款就可以了。
就是,因為是實驗狀態,所以燃料提取的速度不夠快,甚至萬一轉化爐無法轉化出符合要求的液態氫氧燃料,那“奔月號”登月飛船就危險了。
倒不是說爆炸什么的,而是說宇航員就不能搭乘它離開月球返回地球軌道了。
沒有燃料,“奔月號”就不能起飛。
如果是人類第一波登月期間,這種操作基本可以說死定了,小小的登月載人艙根本就不足以支撐兩名宇航員的長期生存。
而且那個時候人類的航天能力有限,短時間內大概率也派不出新的登月設備進行救援。
現在不一樣,月宮二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生存基地,它里邊的物資足夠四個人生存兩個月。
加上這次“奔月號”攜帶的一個月生存補給,足夠四名宇航員在月球穩穩當當的待上三個月時間。
三個月時間,足夠領航者再造兩艘升級過的新版月球飛船了,地月之間飛一個來回不用加燃料的那種。
甚至這次的“奔月號”飛船之所以重達40噸,卻沒有返航能力的原因,就是它里邊還包含了一個生存場所和一個貨倉。
基本上它是不需要帶什么額外生存艙的,它自己就可以提供從地球到月球的這段飛行時間的宇航員生存場所,并且相當寬敞,四名宇航員都不會感覺擁擠。
這就是真正月球飛船所具備的標準空間。
因為太過寬敞,所以為了物盡其用,它里邊不僅塞了生活物資,還有大量的其他物資。
單就運輸能力來說,它可以往月球運載10噸貨物,也可以從月球運出5噸貨物。
這次登月,它攜帶了大量的太陽能電池板,是需要宇航員運出飛船,然后在月表組裝的。
它們獲得的電力可以提供給燃料轉化爐使用,只靠飛船上的小太陽能帆顯然是不夠電解消耗的。
等飛船離開之后,這些太陽能陣列還可以給月宮二號供能,讓它進行一些耗能巨大的實驗。
甚至等后期來了資源生產艙、各類實驗艙、生物栽培艙、設備維修艙等基地艙室,一樣可以供能。
任何基地的前期建設電能消耗都不小,所以先建造“發電廠”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這些東西都建起來之后,加上永久暗區的水冰,天夏才算真正在月球站住腳了。
這些東西綜合起來就是一個完備的前進基地,尤其是重要的生物栽培艙,宇航員可以在里邊搞種植和養殖,它也是前進基地在月球自給自足的關鍵所在。
種地什么的,天夏人是很熟悉的,甚至這種能力已經刻在基因里了,只要生物栽培艙跟得上,說不定地球都可以吃上月球出產的糧食蔬菜和肉類。
那時候,月球基地可就不是簡單的在月球“立足”了,它會成為經濟生產的一環,讓人類的經濟圈拓展到地月系統。
只有完善的經濟系統才能促進人類太空產業更好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