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因為極其簡單的引擎結構,讓它的推力巨大的同時也極其浪費燃料。
注意,不是使用,而是浪費。
所以它注滿燃料之后才會有18000噸重,這里邊有一部分燃料是供它“浪費”用的。
好在它估算的研發和發射成本很誘人。
當時的每公斤運輸價格約為67美元,折合現在約每公斤575美元。
這是非常吸引人的數據,畢竟馬一龍研發的獵鷹回收火箭終極運輸價格目標才每公斤1411美元,剛開始使用的時候也不算便宜,次數多了才開始下降。
實際上,海龍火箭這個吸引人的每公斤價格就是基于240次發射計算的。
但是哪怕按照航天飛機最初的設想,海龍火箭每個月發射一次,這也是長達20年的發射預估。
可是在太空競賽期間都沒有任何一個項目需要這么頻繁的發射,唯一有可能接近的只有同時進行空間站建造和火星探測任務,但是顯然美瑞肯宇航局是不可能有資金同時進行這兩個項目的。
甚至后邊美瑞肯因為陷入雨林戰爭的泥潭,連阿波羅18和19號載人登月計任務都取消了,更沒有資金來投資火星探測任務。
同樣商業發射上也沒有類似的需求,哪怕現在人類送入地球同步軌道質量最大的衛星也只有幾噸重,根本用不上它幾百噸的超級運力。
后來人們算了算,如果海龍火箭大幅度降低到每年發射4次,其價格會飛漲到每公斤5776美元,約等于現在的46000美元。
這價格很離譜,要知道當年航天飛機退役時計算的每公斤運費才18000美元,這都是那個的兩倍還多了。
而航天飛機退役的原因之一就是價格不僅沒有預期的降低,反而越來越貴。
海龍火箭比它還貴,這怎么用?
事實上海龍火箭的論證團隊還忽視了另一項本來可控的因素,那就是燃料成本。
海上發射雖然能省去輔助建筑的建設建設的運營費用,但也意味著沒有了存放燃料和氧化劑的大型儲罐。
而且水的導熱率要遠大于空氣的導熱率,所以海龍火箭的液氧和液氫不能在碼頭加注,要不然拖到發射地就蒸發的差不多了。
海龍火箭的燃料罐并沒有什么太高級的保溫裝置,一切從簡。
加上液氫又不是容易運輸的燃料,在論證海龍技術的年代,專門的液氫運輸船技術還不成熟,所以當時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在發射地“就地”電解海水生成液氫和液氧。
但是那種方法極其耗費時間不說,還極度耗能,一般船只根本無法供應那么多能源。
所以當時技術團隊也承認海龍火箭若想發射,就必須跟上一艘核動力航母進行輔助,因為只有核動力航母的核反應堆能提供足夠的能量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液氫和液氧的生產。
這……
這種放棄燃料利用率而追求極限推力的設計,雖然搞了原始的回收系統,但還是恰好成了海龍火箭的“七寸”,再加上各種各樣的因素,海龍火箭最終是停留在了紙面設計圖上。
哪怕它是個超級巨無霸。
哪怕從設計來看,它真的能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