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牌子上原來就是“修補房頂漏水”之類的字樣。
因為覺得很有意思,于是就傳開了,并且“項目”越補越多,最后變成了純文本模式。
但是誰能想到,看似笑話一樣的衛星打蠟、上油、翻新,卻是未來一個利潤驚人的高科技行業,遠比這些年才開始熱起來的,還不算太過成熟的火箭重復發射利用項目有前途。
第一,這是因為人類目前的火箭仍然是面臨高溫、高壓、高強度外沖擊大環境的運輸工具,這種運輸工具的一次性利用本身就是在提高可靠性。
因為所有的部件,只需要最大工作大約不超過30分鐘就能完成本職任務。
讓一個高風險的發動機系統,從可靠性最大30分鐘強行提高到300分鐘,甚至更多,本身就是非常困難的。
尤其是在技術不足的時候。
另外,火箭本身沒有實際經濟利益,火箭最終工作的目的是往軌道上發射有效載荷。
包括所有的衛星、飛船、空間站和深空探測器等等。
這才是火箭工作的意義。
而所有的這些彈道飛行物體,都可以看做各種各樣的“人造衛星”。
而衛星本身的價值,尤其是那些大型、重型衛星,絕大多數情況下遠遠超過發射它們的火箭的成本。
對大多數重型衛星來說,哪怕發射他們的火箭可以連續重復使用5次甚至10次,都不如讓這顆衛星能翻新使用一次更有經濟價值。
以天夏最常見的火箭和衛星為例,長三乙火箭的國際發射報價大概是6000萬到7000萬美元。
若發射的衛星平臺是東方紅三號,那么成星的售價大概是2億美元左右。
而以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為基礎的成星售價可能超過5億一顆。
更先進的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甚至超過10億美元。
這還算比價便宜的價格呢,要是采購西方的同類衛星,可能需要15億美元一顆。
因此,現在哪個國家采購大容量同步通訊衛星,賣衛星的一方干脆都是“買衛星,送發射”的。
一顆大容量通訊衛星的壽命在10年到15年,等于一年消耗一億美元。
若能翻新,延長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壽命,就等于創造了5到10億美元的價值。
而且十幾年過去了,科技肯定向前邁了一大步,這時候給它更新更新設備,讓它更適應現在和未來的任務,那就不是簡單的省錢了。
先不說延長一次足夠發射多少次火箭的了,單單火箭發射“不是100%成功率”這一項就夠很多人猶豫了。
是啊,萬一發射失敗了,不僅錢被揚了,國家的未來需求也跟著被揚了。
一顆衛星的推遲升空,可能會影響一個國家未來好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策略。
比如有的國家買了一顆氣象衛星,想靠這顆衛星實現自主的天氣預報,擺脫某些國家的天氣預報控制,省的某些國家在提供氣象數據的時候也夾帶私貨,但是當這些衛星發射失敗之后,那往后幾年的時間就必須接著忍耐了。
但是,當“這顆衛星”已經在太空軌道上那就兩說了。
只要你不是主動的讓衛星減速,然后讓它快速的進入大氣層燒毀,它是可以在地球軌道上待很長時間呢。
如果這個時候給它換換零件,加點燃料,讓它從十年前的衛星用起來像是今年的衛星,那豈不是又安全又先進嗎?
而且還有一個更絕妙的方法。
A國在太空沒有衛星,不能升級,那么B國甚至可以把自己國家報廢的軌道衛星修一修,升級一下,直接在太空賣給A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