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者制造的火星生存艙高18米,主艙體直徑達到了10米,滿載質量約100噸。
這個質量里,它攜帶的用于下降緩沖的燃料占了不小的一部分,等它降落在火星表面之后,它就沒那個質量了。
而且完成了使命,它上邊的四臺引擎和配套燃料罐就沒用了。
等把里邊殘存的氫氧燃料抽干,儲存起來打算用去其他地方之后,空殼一樣的推進器就會擁有新的使命。
它們會被拆解下來,然后讓宇航員分解成更小的碎片,最后丟進回收裝置里,變成可用的原材料。
整個生存艙從下往上看,最下邊是高5米,最大長度9.5米,最寬長度5米的加壓多用途貨倉。
之所以讓原本應該為圓柱形的貨倉變成了大體長方體的空間,那是因為除了出入口氣閘艙占地方,除了可以裝貨之外,它還是一個工作中心。
它里邊安裝的設備可以生產零件,協助宇航員完成設備的安裝、修理、保養等工作。
就比如適應火星環境的3D打印機,它可以使用回收的原材料,根據需求打印一些零件。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倉儲”空間,因為它們是不一樣的。
兩座生存艙,其中只有一座生存艙的加壓倉庫具備這種功能,另一座的加壓貨倉被改裝成了植物栽培中心,也就是俗話說的蔬菜大棚。
之所以敢請外星人吃火鍋,還拿出了珍貴的綠葉蔬菜出來,就是因為他們來的時候帶了不少種子,想吃的話可以自己種。
回收的液氫液氧燃料干啥,當然是合成水了,合成水之后就可以做營養液,然后進行植物種植。
他們當然不會種出來就吃,前幾批總是用來做實驗的,自己種菜自己吃的事要往后推遲一些,等驗證沒問題了才會進他們的肚子。
各種各樣的實驗都要用電,正在慢慢往下鉆探的鉆頭也要,能不能把水鉆出來就看它的了。
這些東西都要用電,只靠生存艙自帶的那兩小片太陽電池板可不行,所以它們的加壓貨倉里裝了不少太陽能電池板,就是用來讓他們布置太陽能光伏陣列的。
因為精確降落的能力,所以兩座生存艙的距離很近,近到可以用伸縮通道把它們互相連接起來,這樣進出就不用來回的穿脫宇航服了,只留一個出入口就可以。
就在他們旁邊,是一大片太陽能板組成的太陽能光伏陣列。
在天夏,他們已經在沙漠戈壁里鋪設了大量的太陽能光伏陣列,為天夏提供了不少清潔的能源,他們在這上面的技術積累非常雄厚,使用這玩意有的是經驗。
沙漠的氣候多少有些類似與火星氣候,以至于很多有關火星的科幻電影都是在沙漠里拍攝外景,所以在沒有核聚變設備的時候,使用太陽能光伏陣列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雖然這里距離太陽有些遠,但是這里也只有兩座生存艙,多鋪一些也就足夠了。
建設這個光伏電站的時候外星人也主動幫了不少忙,所以為了紀念這個人類與外星人合作的首次建設工程,他們特意把光伏電站擺成了一個圓,一圈套一圈的光伏板,看起來非常的規整漂亮。
不過這玩意應該用不了多長時間,以后只能當紀念碑了。
因為唐超過段時間就打算上核聚變了。
哪來的?
當然是外星人“贊助”的。
他現在天天跟外星人稱兄道弟的,外星人送點東西也是應該的,人情往來嘛。
而且他掌握著地球與火星之間的快速運輸通道,如果外星人想在火星上修復他們的飛船,就少不了要使用唐超名下的火星基地。
幫唐超,就是幫自己。
最主要的是唐超可不僅僅有“文明外交大使”的虛名,他還是掌握實權的人類科技“領航者”!
每次能源革命都會引起一場不小的風波,核聚變的使用更會如此,但是如果有外星人介入,那實施起來可能就會好很多,最起碼國家組織應該知道干什么。
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外星人的介入而……更亂。
還沒做呢,這事可不好說。
不過事在人為,“領航者”總要面對各種第一次出現的意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