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不管是那種說法和解釋,商鞅和孝公君臣相宜的過程并沒有那么一帆風順。
而如此知名的歷史事件,《大秦帝國》也不可能不提。
但是話又說回來,《大秦帝國》既然以商鞅為正面主角,就肯定不能“政治投機者”這個負面版本。
自抬身價這個中性偏貶的形象,也最好不用。
所以,“良臣擇主”這個喜聞樂見的戲碼才是《大秦帝國》最好的選擇。
在《裂變》劇情中,商鞅在百里遙的邀請下,遠赴秦國。
心有大志的他,沒有上來表明身份,而是暗中觀察秦公為人。
當時,秦孝公發布招賢令,有數百位士子前來仕秦,然而孝公并沒有急著面試,而是提了一個要求,讓各位士子便訪秦地,在根據所得獻上治秦之策。
很顯然,秦孝公十分明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道理。
可是孝公的要求,卻得到了很多士子的不解,大家紛紛抱怨,更有甚者直接拂袖而走,孝公無奈,只能以利誘之,總算留下了不少人。
而商鞅在其間沒有說話,事后找了景監幫忙,借了一些衣物,便前往秦國最貧窮的地方尋訪。
歷經三月,商鞅親自目睹經歷了老秦人的貧窮艱難和不屈剛毅的精神,也讓他對秦國這片陌生的土地,有了不一樣的感情。
等他回到都城后,商鞅根據遍訪秦地時沿途記載的《有關秦國和老秦人風土人情考察報告》,揮筆而就,寫下《強秦九策》。
不過,有了強秦之策的商鞅,沒有急著交給孝公,而是來了一個“三說(shui)孝公”,考察孝公是否是自己心目中的“明主”。
于是,歷史名場面發生。
面對只知夸夸其談,言論多華而不實的商鞅,孝公失望至極,覺得商鞅沽名釣譽。
而商鞅經歷兩次陳策過后,卻越發認定秦孝公是識貨之人,是可以助他實現胸中抱負的明主。
于是,商鞅卸下偽裝,在渭水河畔,第三次約見了秦孝公。
這也是今天《裂變》劇組要拍的戲。
按照劇本設定,商鞅幾人是在渭水上的木船相談,彼時正是冬天,四下都是迷霧彌漫,河面還有薄冰覆水。
這個場景并不是無端放矢,而是借景喻事。
商鞅和孝公坐的船就是秦國,所處的環境也是秦國面臨的局勢——行迷霧、履薄冰。
隨著兩人的交談,初步達成強秦變法的意愿后,象征著秦國的木船,沖出迷霧,破開堅冰,也隱喻秦國從此脫離枷鎖,奔向光明。
怎么聽著這么像南湖那條船啊………
劇組拍攝目前在影視基地集中拍攝,沒有跑去實景另拍,而是采用了近景遠景借位。
專門造了一個木船艙內的景,擺在綠幕上,演員對戲,拍攝近景。
等拍完這些,找時間再去租用古船在河上補拍遠景和全景,然后把兩組鏡頭用特效合成在一起。
這不是糊弄,其實這么做比直接拍實景拍還麻煩,實景拍攝都在船里,反而有各種限制,這么分開來拍,鏡頭運用和站位都更自由。
而且這只是一種嘗試,拍出來如果效果不好,還可以實景再重新拍一回。
精品大劇,又是重頭戲,精益求精一些,多番拍攝嘗試是常有的事。
左樂還算正常的,有的龜毛導演,一個鏡頭拍幾百遍,硬生生把演員拍得心理崩潰。
這么一比,左樂都算是“粗制濫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