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研究》、《文史哲》、《蘇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分別選擇一篇文學評論、一篇史學、一篇哲學。
學術論文很難啃,楊哲看了差不多一小時才看完。
三篇全部成功。
楊哲記錄:“文史哲三大類實測成功。”
“實驗三:不同語言測試”
《英語沙龍(版)》、《法語月刊》、《當代日語》。
楊哲英語水平稀爛,法語日語完全不會,英語沙龍版好歹是兒童文學勉強能看懂,后面兩個完全是天書。
硬著頭皮看完,他一瞧罐子。
喲嚯,這次果然只有一個紙卷,法語和日語都沒錄上。
楊哲把紙卷在空中拋了拋,心里琢磨:“要看懂才能記錄?”
“要是半懂不懂呢?”
他隨手摸起一本《學術月刊》,這玩意是文科頂級刊物,身為文科生,這本書的難度剛好卡在他幾乎看不懂的那個臨界點。
測試中……
楊哲選了一篇關于尼采的文章,因為這是他唯一認得的名人。
可是讀下去才發現,這就叫我認識所有的字,可是把它們放在一起我就不認得了。
讀了十分鐘,他已經滿頭問號。
又讀了十分鐘,感覺腦子都要爆炸了。
那種感覺,就和看英語一樣,思路分分鐘就飛出去了,身邊的風吹草動都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很難集中精神。
為了做實驗,楊哲還在堅持,累了,就側躺在雜志上休息會,再爬起來繼續看。
整整半個小時,他終于看完了尼采的論文,一看罐子,媽蛋,沒有紙卷。
“我確實看不懂尼采論文,所以關鍵點是理解嗎?嗯,至少得能理解才能輸入……”
“怪了,不是罐子在錄入嗎?為什么要我本人理解?”
“我,和罐子,是兩個互相獨立的個體,還是說……”
“有強關聯性?”
楊哲捏了捏感覺發漲的腦門,一看時間,12點了,肚子好餓。
在食堂吃了個便飯,楊哲回到圖書館。
圖書館正門進去會有一道門禁,門衛大爺就坐在門禁旁邊的桌子邊。
楊哲正一邊想事兒一邊往里走,無意中瞥了桌子一眼。
桌子上立著一個宣傳單,上面寫著“圖書館招聘學生兼職”。
那則招聘啟事是圖書館采編室急需人手。
工錢為一小時40塊,一天最多干時,也就是320塊。
本來他沒想兼職的……可是,這個報酬有點香啊。
摸摸不太滿足的肚子,想想不夠充裕的錢包,楊哲挺著胸膛決然走入了采編室。
“我們這里的工作有兩種,一種是圖書分類,一種是信息錄入,你看看哪個適合你。”
“先干一小時試試看,合格才能錄用。”
“還有,我們給的是績效工資,如果效率低或者錯誤太多,要扣錢的。”
采編室的老師大致講解了一通,指給了楊哲工作目標。
倉庫的地上,堆著幾面墻一樣的書籍,數量多到可怕。
已經有兩個學生蹲在地上工作了。
他們戴著白色的勞務手套,從地上揀選書籍,翻看信息,再放置到分類桌上去。
可以說,分類基本上就是個苦力活,沒什么技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