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盤上不久就出現了一百多組微粒組合。
他將網絡接口的流量開到極小,只有1KB/秒,讓數據流沖擊托盤。
托盤上的微粒們紛紛炸裂。
它們太小了,一點點數據就能讓它們破碎。
楊哲沒有放棄,而是制造了更多的不同形態,繼續把信息流量開到盡可能小,去沖擊托盤。
或許是因為他的感知能力,他能夠看見數據的流動影像。
藍色的光幕從網絡接口處傾瀉而出,像水流一樣沖過整個托盤。
數據流量一次開關,會發送一部分數據到托盤上進行處理。
它們如果能夠一次性處理完成,就不會碎裂。
無法處理完成,則看其自身的穩定性。
穩定性高的結構,就算無法一次處理完數據,也要沖擊幾次才會破碎。
能活下來的微粒組合方式,就復制一些備用,不能活下來的,就自然消亡。
如此一來,活下去的微粒組合,信息處理能力都比沒活下來的要強。
優勝劣汰,自然能夠選擇出那些能夠在信息沖擊下存在更久的組合體。
這樣,就無需楊哲自己主觀塑造形態,而是讓這些小小的微粒在一代又一代的優勝劣汰中自然篩選出更好的個體。
慢慢地,托盤上積累了一些雙T字交叉形態的微粒組合。
楊哲復制了很多份雙T字交叉的微粒組合。
再稍微增大流量。
雙T字們也紛紛滅亡。
可他已經在數據庫內存儲好了這些微粒組合的圖案,很快就又復制了一堆。
復制的時候,他特意為它們增添了一些特殊的變化,例如這邊多一個微粒,那邊少一個微粒。
數據沖擊再次來到。
一次洗劫過后,特殊的雙T字幾乎全滅。
“還剩一個?”
楊哲觀察著它。
這些微粒的大小都是肉眼完全無法看清的,但身為托盤的絕對控制者,楊哲可以看清其上面的任何變化。
這個活下來的雙T字結構不是單純的平面圖形,而是在制造的時候,不小心被楊哲在連接處多加了一個向上的微粒,導致它具有了立體形態。
“和我在顧樹那里見過的生命游戲圖形不太一樣了。”
有了立體,就有了第三個維度,網上搜索來的生命游戲規則不再有效。
楊哲思考,他不能以簡單的規則去限定這些微粒的生長,而應該以數據的沖擊為生滅條件。
他刪除了之前的規則設定。
彩光籠罩托盤,賦予其自行運轉的能力,楊哲為托盤設立新規則:
其一,一次數據沖擊后,未被消滅的微粒組合,可以將自身復制兩個。
其二,在復制的過程中,有5%的可能性會出現復制錯誤,生成異構體。
其三,兩個微粒組合相遇,有10%的可能性會交換其部分組織。
設立完這三條可以自動進行的規則之后,他再次發動信息沖擊。
沖擊每秒一次,每一次,都造成了大量的微粒組合毀滅。
偶爾有一些微粒組合存留下來,都自動產生了兩個復制體。
漸漸的,托盤上的微粒從十幾個變為幾十個,再變為上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