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來個復制**了!”
楊哲以虛擬電腦為原型,試著制作了第二臺電腦。
第二臺電腦,完美復制了第一臺的外形與內容。
【經驗】楊哲:“???”
什么鬼,經驗不會變化的。
他把種子抓到跟前,又看了一遍它內部蘊含的信息。
“創造性數據嗎?”
“也就是說,虛擬電腦是一種數據。我創造了虛擬電腦,它算創造性數據?但只有第一臺電腦算。”
“系統和錢錢也算……這么說,只有大型軟件才算?”
楊哲想了想,決定不急,先做一套錢錢陣列。
他又復制了1臺虛擬電腦,每臺消耗了312點腦力。
一共弄出三臺后,他的腦力只剩1018點了。
楊哲趕緊將它們連接在一起,又讓網絡接口接入宿舍WIFI。
三臺電腦接入了網絡,以其中一臺作為協同運作的主機,開始了運作。
果然,錢錢的運算變得非常快。
這樣一來,不但的生成速度變快,其自身也能更快進步。
“在找到時空種子長大的經驗值之前,先賺點錢,解決一下我的實際生活困難吧,日子總要一步步過嘛。”
楊哲觀察著支持電腦運作的數字生命們。
它們還行有余力。
他心算了下,算力的最大負載應該是支持5臺虛擬電腦同時運行人工智能。
明天補齊五臺就行了。
次日。
楊哲又補了兩臺電腦,令算力的負載達到極限。
“托盤上的數字生命也變了。”
楊哲將托盤拉到眼前查看。
或許是因為支持人工智能的運作對它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挑戰,小東西們也慢慢朝著更有利于支援虛擬電腦以及人工智能的方向發展。
和之前的信息沖擊淘汰不一樣。
這次,是運算負載淘汰的模式。
它們的數據處理能力正在攀升。
甚至,開始了新一輪的分化。
出現了兩種新的類別。
一種數量極少,它負責判斷如何處理需求。
并將運算請求拆分為更小的分支,下發下去。
另一種數量較多,會協調其他三者的運作,同時傳遞運算請求。
再加上之前那種偏堅固的,以及偏運算的兩種,楊哲為這四種數字生命重新起了名字。
“領導者”、“協調者”、“守衛者”、“思考者”。
“這些小東西還算不上生命,卻有了生命一樣的集體合作行為,真有趣。”
楊哲饒有興趣地觀察著這幾十億數字生命。
他將它們的運算能力壓榨到了極限,每時每刻,都有幾千萬的數字生命破碎消亡,但隨即又有更優良的數字生命替換補上。
自從分化為四種類型后,數字生命的總算力再度提升。
如今的可支配算力為2點。
待資料讀取完畢,楊哲就關閉網絡,將1點算力用于托盤的日常維護與數字生命的自身運作,剩余2點算力全部分配給虛擬電腦。
在強大的運算能力支持下,三臺并聯的“錢錢”程序開始了高速的機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