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時候,陳問今仍然不喜歡錢,只是對于過去對情的執念,也在自我治療的過程中。
成家之后他也依然不甚著急,很享受不需要過多財富支撐也擁有的幸福,那是他原本一直追尋的。
但確認了這一點之后,他就發現需要更多的財富給予妻子更多的安全感,于是發現,曾經三度失卻的,又成為他要費心里獲取的。
后悔是不后悔的,因為沒有失卻,也無法肯定擁有的情感的性質,也無法鑒定感情的屬性,那也不會有獲取的動力。
但無疑,他年輕時候的不以為然,就如陳母說的那樣,就是年輕輕狂時把擁有的財富輕易葬送了。
陳問今自知那時候的他是把物質跟精神剝離的太徹底,無法接受情感跟物質有多一點點的關聯,一旦關聯了就覺得失卻了完美,而不完美了,他就毫不留戀。
事實上,那種執念是一種過了份的自戀,他所要追尋的那種完美,根本就是自己的倒影,也只有自身的倒影才能契合得了他追尋的所有完美。
然而世間根本就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那種追尋也就注定是種幻想。
過了度的自戀和執念是種病,他卻只能自行設法治療。
治好了自己,陳問今才敢成家。
而時間給他的答案來看,記憶中未來的婚姻維護的挺好,至于對教育的應對成效,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揭曉答案。
婚姻和教育在陳問今看來是人生軌跡上最難的兩道難題,因為這兩張考卷太長——答題卡要寫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天。
聽著陳母的那些抱怨,陳問今實在幫不了父母。
陳主和陳母的婚姻早就經營砸了,像是答題了沒幾年,就一起把答題卡全涂黑了,還怎么救?
至于財富,陳母還以為陳主可以拯救一下。
而陳問今卻知道陳主對財富和生活的觀念,六十多歲了也還跟三十多歲時候一樣,一生都沒有進展,也是變不了的。
陳問今對陳主的總結就是:優則炫耀,平則憤世。對于陳主而言,不能優越,就是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