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急,沒帶錢。”老頭嘆著氣,砸吧著嘴說:“煙癮又犯了。”
“市場里有個燒烤攤,可以借火。”
“多謝你啦小兄弟。”老頭高興的站起來,年齡看起來不小了,但身子骨健壯,大步流星。
只是,那老頭剛過了馬路,沒走幾步,就看見輛計程車開進來,停下了,車上下來一對夫妻和一個孩子。
喊著爸,喊著爺爺。
“爸你這么晚了不睡覺怎么跑外面?”
“到門口抽煙,風把門吹關上了進不去,就坐著等你們回來,打火機又壞了,煙也沒抽成……”老頭說著,小男孩連忙說:“我給爺爺買火機!”
“快點回來啊!”女人掏了錢,小孩拿著跑進市場里了。
男人責備的說:“爸你真是的,說了多少次,出門就要把鑰匙掛脖子上……”
陳問今聽著,不禁掛上微笑。
時代的習慣……明明那男人的焦急是覺得他父親一個人在外面枯等受罪了,卻不會正面表達,說出來的總是責備的話。
不過,正因為是時代特征,那男人的父親也明白兒子著急責備的意思,只是說著:“哪里想到抽個煙門關了,鐵門啊,風也吹的動。”
“哎呀!這邊的風大,樓道的風特別大!你抽煙在陽臺抽就可以了,跑門口干嘛!”
“娃子說煙袋鍋臭……”
這世界有大花那樣的父母,也有盡量不花子女錢,不到特殊情況不開口的父母;有缺乏同理心的老人,也有在意小孫子感受的爺爺……
陳問今走的遠了,后面的對話也就聽不清了。
只是這些對話,他聽著就跟記憶里,他爺爺奶奶過來住的時候差不多,關鍵詞都是一樣的。
如陳主這般,從窮鄉僻壤走出來,安了家,都會把父母接過來住,想彌補多年不在父母身邊的遺憾。
但可惜的是,完全是兩種生活節奏,尤其鵬市的發展太快,老人過來了,體感大概類似從古代突然拉到現代,怎么能適應?尤其上了年紀的人,很難適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比如在農村大門總是開著,除非出去串門或者晚上睡覺,否則基本都開著;又比如鄰里之間隨意串門走動;做飯從燒柴變成了用煤氣灶,洗澡從用熱水擦身體變成了用花灑沖,進屋要脫鞋了,房子的空間不及農村幾分之一大了,吐痰要往垃圾桶了……
陳問今記憶中,未來他奶奶在城市生活了很久,洗澡仍然接受不了用花灑,其實很簡單,難的是在心理上接受長期習慣的轉變。
是啊,太難了。
國家發展的太快,老一代生于封建時代滅亡之后,環境里還留著封建時期的一些習俗,然后就是多年的混亂,政權的更替,新國家的穩定運作……這些變化之多,是好幾種不同的時代啊!